乾炒牛河是粵菜的一道著名小吃,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以芽菜、河粉、牛肉等炒成。在香港以至海外的港式酒家、茶餐廳,乾炒牛河幾乎成為必備的菜色。或名牛肉炒河粉。它更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炒菜技術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廣州的食肆大概分三種經營方式,一種是酒樓,一種是茶樓,再來一種是俗稱「二厘館」的粉面檔,即「河粉」就是夾雜著「麵條」而成為「二厘館」的大眾食品。
1938年,本有堪稱「食在廣州」之譽的廣州,卻被日寇侵華而變得百業凋零。有一個叫許彬的商人只好結束了酒樓的生意,在楊巷路經營「粥粉面」檔。因為以前炒粉都是用「濕炒」打芡的方法處理,有一天,生粉剛好用完,許彬要去日偽區購買,誰知日偽設卡不許通行,買不成。此時,有一名漢奸卻在店內要吃炒粉,許彬的父親許伯疇說沒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漢奸卻以為許伯疇耍他,竟拔出手槍威脅,執意要吃。許彬正好回來,見此,沒有辦法,只好進廚房燒紅鐵鑊,加芽菜將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應付了那漢奸。誰知那漢奸卻大快朵頤,以後每晚都來光顧。那時,要掙幾個錢買生粉也不容易,許彬見這種炒法被人接受,也是求之不得,於是再在工藝上下功夫,一味「幹炒牛河」應運而生,還加上桂林辣椒醬,致使許彬的「粥粉面」排檔一時門庭若市。
抗日戰爭結束後,洞天酒家率先將這種方法引入筵席單尾,這種廉價的街頭小吃便開始登上「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