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的民間休假

古代的民間休假

「士農工商」是古代所說的四民,我們就分類考察一下他們的休假情況。先看學生,太學生介於官民之間,他們的休假基本和官吏一樣。唐代太學生必須在旬假前一天考試;除旬假外,他們每年五月有十五天田假,九月有十五天授衣假。明代官吏平常不休假,國子監學生則在每月初一、十五休息。歷朝太學生都不多,更多學生是在私塾讀書。他們每天都要用功,只在主要節日才休息。可見「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虛。明清兩朝私塾也有約一個月的新年假或寒假。

再來看農民、工匠和商人的生活。農民在農忙時根本沒有休假這一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在家人送飯到田間時才能小憩片刻。農閒時,他們又要服各種勞役、兵役,日子過得很是辛苦。唐代以前的工匠,只在白天工作;宋代以後,隨著商業發展,在室內勞作的工匠晚上也要常常工作,極少休假。商人的休假更不是固定了。從漢代到唐代中葉,長安等大城市內只在指定地域設市,管理非常嚴格。每天中午擊鼓開市,曰落前擊鉦收市。宋代以後,商業繁榮,不再有這種約束;在一些繁華的大城市,許多商家甚至通宵達旦地營業,而且越是節慶日越是繁忙。工匠和商鋪夥計遠離家人的,每隔幾年會得到幾天的探親假。這也是民俗中人性化的一面吧。

在有些日子,即使再勞碌的人也要休息。一是新年時間。有錢沒錢的人都得過年,農民、工匠不用說,商鋪也要歇業一兩天,甚至包括旅店和藥房。當然,藥房是要留人值班的,以便給急症病人配藥。二是各行祭祀行神的日子。在這一天,各行會都會組織聚餐、演戲等節目,費用由行會所屬的各商鋪分攤。農民的行神是社神。農村有春、秋兩個社日。在這兩天誰都不工作,如若不然,據說是會變傻的。在祭祀完社神後,祭祀的酒肉由鄉人共用。晚唐王駕有一首《社日》詩中寫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說的就是豐年春社日的情形。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