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18.26 地理環境造就辛辣文化|辣為何物

18.26 地理環境造就辛辣文化|辣為何物

 

辛辣指數最低的廣東、福建,卻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受辣椒文化的地區之一。為什麼辣椒文化在那裡只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而傳入川、湘、鄂、黔等地後,卻能深深紮根、發揚光大呢?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辛辣調料的功用認識已經十分深入。《名醫別錄》稱花椒能「除六府寒冷」。據宋代《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14記載:「蜀椒味辛、溫--主邪氣欬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

 

 

故傳統認為食辣僅主要是去濕驅寒。但以濕潤論,淡味區的東南沿海卻是十分濕潤的,而食辣的陝西關中地區並不是十分濕潤。

 

 

把辛辣指數地圖和中國地圖進行比較,立刻發現:重辣區竟然和年平均接受太陽輻射熱量低於110千卡的地區基本重合,同時它還與年日照時數在1800小時以內、冬季1月份相對濕度在70%以上的地區重合。如此看來,冬季冷濕、日照少、霧氣大,才是食辣最重要的地理環境背景。

 

 

的確,今天食辣最多的川、黔、湘、鄂西地區冬季陰冷,多霧少陽,「巴山夜雨」、「蜀犬吠日」等描述的就是這種環境。在高寒的川滇山區,許多居民的湯中都放有紅紅的辣椒粉,喝這種湯暖身感覺如同喝薑湯。這樣的地理環境,同時決定了食油脂較高的飲食傳統。早在隋代就有蜀「食必兼肉」的記載,至今四川、重慶在全國仍是人均食用豬肉量最高的地區。川菜的炒菜,往往都是被紅油浸泡著的,用油量明顯高於湖南、貴州兩地。

 

 

同樣,社會因素也可能影響到嗜辣的程度,如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正好與辣椒傳入中國同一時期,那麼辣椒從廣東、湖南、貴州傳入四川等地,很可能與大量湖廣移民進入四川有關。

 

 

而當今年輕一輩人中,食辛辣的比重開始加大,不僅僅為了驅寒壓腥,也不僅僅是把辣椒作為第二味精。粵式生猛海鮮、淮揚大菜,給人的感覺是高貴的、典雅的。而辣椒是生活化的、大眾化的,也是豪爽的、熱烈的、刺激的。這也是一種不可抵擋的時尚。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