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佛教的身份性稱謂|寶蓮禪蹤

佛教的身份性稱謂|寶蓮禪蹤

一、佛教稱謂的分類及其含義

佛教稱謂大致分為身分性稱謂、禮節性稱謂;其中又可分為書面稱謂和通俗稱謂,前者用於文書、信函之中,後者用於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之中。

戒律性身分稱

佛教徒有四眾和七眾之分。四眾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七眾則是在四眾之外加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這7種名稱均梵語譯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書面稱謂。

比丘:又稱絆刍、乞士等,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戒,約250條)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稱絆刍尼等,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條)的女性出家人。俗稱尼、二僧等。

據戒律規定,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傳法、接受俗人供養的資格。受具足戒年齡一般在20歲至60歲之間。

沙彌:特指已剃度、受過沙彌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齡多在7歲至20歲之間。但20歲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也不少。

沙彌尼:特指已剃度、僅受過沙彌十戒,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義為學戒女。特指准備受具足戒、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

以上為佛教出家五眾。一般來說,男稱為僧,女稱為尼,相對於在家信眾都可稱為師傅。

優婆塞:譯義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眾,俗稱居士。

優婆夷:譯義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

以上為佛教的在家二眾。他們可受三皈、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等,具有供養三寶,修學、護持、弘揚佛法的義務。

此外,以上七眾還有以下一些稱謂:

沙門:亦稱桑門,意為息心修道。為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中國則專指佛教僧侶。

和尚:亦稱和上、力生等,意為「親教師」或師傅之義。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後來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為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喇嘛:義為最勝無上,廣義上說相當於漢地「和尚」、「師傅」的意思。為藏傳佛教對男性出家人的統稱。

僧伽:簡稱僧,意為和合眾,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團。後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12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後泛指雲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為佛教在家男女信眾的統稱。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為居士,轉而為佛教所用,意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