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濃郁酥爛--北京菜系|步步京城

 濃郁酥爛--北京菜系|步步京城

北京菜系口味以北方濃郁酥爛為主,兼具南方講求的嫩脆清鮮。名菜有:北京烤鴨、烤肉、涮羊肉、海紅蝦唇、蛤蟆鮑魚、黃燜魚翅、砂鍋羊頭、扒熊掌、炸佛手等等。名面點小吃有:小窩頭、龍鬚麵、豌豆黃、都一處三鮮燒賣、豆汁等等。

涮羊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是北京最著名的風味佳餚,它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據傳,「涮羊肉」始於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最初稱作「煮羊肉」以厚片小塊為主。到了南北朝出現了銅製火鍋,使用火鍋煮羊肉就逐漸發展了。《魏書‧獠本傳》說:「獠者……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即薄且輕,易於熟食」。這就是如今的「共和鍋」和「小火鍋」的前身。《舊都百話》中說:「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17世紀,清代宮廷冬季膳單上,就有關於羊肉火鍋的記載。在民間,每到秋冬季節,人們普遍喜食「涮羊肉」。據《清稗類鈔》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人民無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鹹豐四年,前門外肉市的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肉者切出的羊肉片,「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饌更加受人歡迎。到了民國初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不惜重金把正陽樓切肉師傅聘請過來,專營「涮羊肉」,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製到涮肉工具的使用,都煞費苦心地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因而名聲大振,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北京烤

「北京烤鴨」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元朝天歷年間的禦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是最早的一種烤鴨。而「北京烤鴨」則始於明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採用炭火洪烤,使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皇宮取名為「烤鴨」。公元十五世紀初,明代遷都於北京,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並被進一步發展。明萬曆年間的太監劉若遇在其撰的《膽宮史‧飲食好尚》中曾寫道:「……本地則燒鵝、雞、鴨。」說明那時烤鴨已成為北京風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經營烤鴨店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禎源館等,其中以便宜坊、全聚德兩家名氣最大,至今興盛不衰。便宜坊開業於(清)鹹豐五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以經營燜爐烤鴨而馳名。全聚德創立於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以經營掛爐烤鴨而著稱。新中國成立後,這兩家烤鴨店發展較快。現北京已有八家全聚德,三家便宜坊。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烤鴨」等數菜,發展到利用鴨身的各個部們製作多種涼熱菜,與烤鴨一起上席,這就是「全鴨席」。「京師美饌,莫過於鴨,而炙者成佳。」這就是前人給「北京烤鴨」、的美好評價,而外國朋友則稱它為「世界第一美味。」凡來北京旅遊的國內外賓客,都以一嘗「北京烤鴨」為快事。甚至在北京流傳這樣一名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1986年,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佈拉格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烹飪專業技藝表演大賽」中,「北京烤鴨」榮獲金牌。

「北京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捲在荷葉餅裡或夾在空心芝麻燒餅裡吃,並根據個人的愛好加上適當的佐料,如蔥段、甜機醬、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還可根據季節的不同,與以黃瓜條和青蘿蔔條吃,以清口解膩。片過鴨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湯,別具有風味。烤後的涼鴨,連骨剁成0.6釐米寬、4.5釐米長的鴨塊,再澆全味汁,亦可作涼菜上席。

㈢豌豆黃

由白豌豆、白糖、紅棗等製成,是傳統的宮廷食品。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豌豆黃都是加工成一小塊一小塊,不帶紅棗。

㈣驢打滾

也叫豆面糕,由糯米粉、紅豆沙、糖等製成,外面再裹上一層熟黃豆粉。為何叫「驢打滾」?有詩云: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㈤小窩頭

是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圓錐形,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小巧玲瓏,蒸熟後呈金黃色。傳說這是清代慈禧太後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摻進一些黃豆面)製作而成,個子也大。

㈥愛窩窩

清真小吃。由糯米、芝麻、白糖等製成。傳說明代一位皇帝喜愛這種「窩窩」,宮廷中便把它叫「御愛窩窩」。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把「御」字去掉,就成了「愛窩窩。」

(七)老北京炸醬麵

老北京炸醬麵可謂位居北京小吃之首,其實除炸醬麵外,還賣著其他老北京小吃。有太多文學名家、美食家寫過這種最簡單卻又最有名的麵食,如梁實秋、劉齊、唐魯孫,將一碗普通的麵條上升為一種象徵北平文化的高度,可見美食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

吃炸醬麵,講究三樣:勁道有嚼頭的麵條、色彩斑斕的各色麵碼和醇香誘人的炸醬。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