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的景山前街,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御苑。公園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公園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點。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屬建築不僅是一座供游賞的皇家園林,還具有習射、停靈、祭祖、官學、躬耕、戲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園佔地23公頃,園內松柏蔥鬱,遊人如織,是北京皇城內獨具特色的所在。
遠古時,景山同北海等處均為永定河故道。現在的景山所處的河道地勢較高,在永定河改道後逐漸成為土丘。遼代營建瑤嶼行宮(今北海公園瓊華島)時,將余土堆積此處。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該地南側建太寧宮,鑿西華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稱「北苑」。其山下環繞兩重圍牆,山上建瑤廣樓,稱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
13世紀中期,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四年(1267年)營建大都,土丘一帶正處大都城中心,皇宮的核心建築延春閣以北,故被闢為專供皇帝游賞的「後苑」。苑內有熟地8萬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時將原有金代小丘稱作「青山」,作為土丘的名稱。亦有說法認為元代此處又稱「鎮山」。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清順治八年,萬歲山改稱為景山。乾隆年間在山前修建了綺望樓,依山就勢在山上建築五方佛亭。中心建有萬春亭,東側依次建有觀妙亭和周賞亭,西側依次建輯芳亭和富覽亭。在山後重修壽皇殿建築群。並設景山東坡崇禎皇帝自縊處,立下馬碑。乾隆年間景山的建築達到最輝煌、繁盛的階段,由於景山園林自元代起劃為皇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所有建築都按照皇宮規制建造,等級之高,形態之異,原貌保持之完整,確為少見。
景山又稱煤山、鎮山、萬歲山,是一座人造山。現在其海拔高度89.2米,相對高度45.7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朝宮殿的渣土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築起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又稱鎮山。考慮到所有的材料只能通過人、畜運輸,其規模令人印象深刻。山上松柏遍佈,園內鶴鹿成群。御園北部建有壽皇殿等宮殿樓閣,種植眾多名貴果樹。每逢重陽佳節,皇帝都要登山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