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治標還是治本,這是大家在日常看病時經常會討論的一個問題。大家常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但其實治病標本緩急並非如此簡單二分。李時珍就曾經在收集古代醫書時,用了很長篇幅論證標本緩急。

李時珍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家族是當地名醫世家,祖父、父親都是有名的醫生。治病救人的工作雖然偉大,但社會地位卻不是很高,於是李時珍的父親很希望兒子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時珍也確實在十四歲時考取秀才,但之後三次參加鄉試失敗,無法成為舉人,於是李時珍就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要成為偉大的醫生,就必先需要了解前人治病的經驗。但是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有不少繁雜累贅之處,同一樣藥品可能有兩三種描述,或者誤將幾種物品混為一品。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遺禍無窮。於是李時珍就開始整理當時的醫書,並且親自去採集各種藥物,測試效果。

而在整理醫書的過程中,李時珍會選出其中有用的觀點,並且加以闡述。例如其中一本就是《標本陰陽》,當中花費了大量篇幅講述治病時的「標本之別」,如當中就有說道:「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李時珍花費27年時間完成《本草綱目》,歷經三次改寫,至萬曆六年(1578年)定本。為了編纂《本草綱目》,李時珍參考800多種書籍。不少人只是知道書中記載了甚多的植物種類,但其實這亦是中醫史上一本集大成之作,不少前人的醫學觀點都能在當中找到,這亦是本書的偉大之處。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9月29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