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星星之火,遂成燎原」是形容一點點小火星可以燒掉大片原野,用以比喻一些微小的問題,因為缺乏注意而導致嚴重的後果,出自明代張居正《答雲南巡撫何萊山論夷情》。

明代中期,土地兼併情況相當嚴重,不少貴族階級透過其特權紛紛佔奪土地,令到基層百姓生活相當困難,加上不少特權階級隱匿賦稅,令到政府的收入大減。當時張居正指出有五大問題需要解決:「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於是在神宗生母李太后支持下,張居正推動改革,實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考評和中央集權;推行了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把條項稅役合併,按畝征銀,令中央財政大為改善。

而在軍事方面,張居正看見當時明室面對著內憂外患,不但面對著蒙古、女真的入侵;同時百姓生活潦倒,時有叛亂。於是張居正就決定起用一批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猛將主管各地軍事,例如戚繼光、譚綸、王崇古等人。同時張居正告誡各地官員,安民之道重在守令;他指出之前國內形勢動盪不安正正是因為武官不才,文官貪腐,加上各地流民四處流竄,這樣只要發生一些小問題,都可能演變為燎原之火。各地官員必須要處理好施政問題,這樣才不會導致叛亂。

而這句話之所以有名,也有部分是因為毛澤東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當時毛澤東為批判黨內悲觀現象,並告誡黨人不要放棄,要保持信心,這篇文章題為《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後來再次刊印時更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後來這句話也用以形容事物開始時雖然微小,但有著遠大的前景。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5月9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