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陳寅恪對曹操和司馬懿的家世背景作出了社會階級分析,從而點出曹魏政權所暗藏的隱憂,並解釋司馬氏何以能篡魏自立。今嘗試簡單介紹其獨到的見解。
司馬懿,河內郡溫縣人。高祖父司馬鈞,曾征討西羌,為一武官。至祖父司馬儁,
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鄉黨宗族咸景附焉。位至潁川太守。(《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裴松之注引司馬彪《序傳》)
此時的司馬氏,已轉成士族。到了父親司馬防,
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同上書)
這已經是將儒家思想具體落實為家教門風的一部份,司馬氏因此成為河內郡服膺儒教的士族大姓。
東漢末年,服膺儒教的士族大姓,還有汝南袁氏。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祖父良,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後漢書.袁安傳》)
以及弘農楊氏。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父寶,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後漢書.楊震傳》)
袁紹是袁安之後,楊修是楊震的後人,換言之,司馬懿和袁紹、楊修實屬同一社會階級,即士族大姓。
相比之下,曹操出身就不太顯貴,他只是宦官養子之後。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就行事論,他也完全不儒家。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由於曹操出身卑微,屬於寒門、閹宦階級,被士族大姓看不起,是正常不過的事。司馬懿一度不想加入曹操麾下: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辟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晉書.高祖宣帝紀》)
曹操方面,亦不喜士族大姓一些生活風尚,例如奢侈:
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魏書》)
即使是兒子曹植的妻子,觸犯節儉此一大原則,也立即被賜死。
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裴注引《世語》)
假如厲行節儉是跟士族大姓對著幹,「魏武三詔令」則是衝擊著他們所篤信的儒家思想。
「魏武三詔令」分別在建安十五年 (公元 210 年)、十九年 (公元 214 年)、二十二年 (公元 217 年) 頒佈。扼要言之,三令皆主張「重才不重德」。第二令有「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選人任官,該以其人之才能作考慮,而非其德行,故第三令明言「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三令內容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注引傅子覆述郭嘉的話: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初為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重要謀士。他的話,該能如實反映袁紹的問題,以及曹操過人之處。
他指袁紹「繁禮多儀」,這其實不限於汝南袁氏,乃所有士族大姓的共同通病。「體任自然」即少些繁文縟節,做事效率較高,此乃曹操一優點。
曹操另一優點是作風嚴猛,特別針對豪強兼併土地,常採霹靂手段,《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魏書》曰:
袁氏之治也,使豪彊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彊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緜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彊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士族大姓多在中央朝廷及地方掌有實權,連帶可在經濟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袁紹因出身汝南袁氏,故不敢,也不想傷害士族大姓的既得利益。所謂「以寬濟寬」,即是「使豪彊擅恣,親戚兼併」,任由情況惡化,不予禁止。
曹操則因出身寒門,無身份和利益上的抵觸,所以能一往無前,「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彊民有所隱藏」,此其實是用嚴刑峻法杜絕士族大姓不交租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提到曹操「擥申、商之法術」,《晉書.傅玄傳》有「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兩條皆證曹操以法家思想治國。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重豪彊兼并之法,百姓喜悅」,此證曹操大力抑制兼併。以法家衝擊儒家,以嚴猛對治社會上土地兼併的問題,士族大姓對曹操無好感,可想而知。
官渡一戰,袁紹雖然戰敗,曹操控制黃河以北地區,不少出身士族大姓的有才能的謀士紛紛歸附 (如荀彧、荀攸),但階級矛盾和衝突畢竟存在,歸附也非出於心悅誠服,隨著曹魏勢衰 (曹丕、曹叡早死),士族大姓能找到如袁紹般的盟主,忍辱負重終被圖謀恢復取代。高平陵之變後,士族大姓全數支持司馬懿,曹魏皇室反陷於孤立,淪為傀儡,禍根早在曹操主政時就已經種下。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