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黨禍新探──從黨人家鄉說起

東漢黨禍新探──從黨人家鄉說起

黨人家鄉考略

據范曄《後漢書》記載,黨人「名跡存者」,主要有「三君」、「八俊」、「顧」、「八及」、「八廚」,合共三十五人。今查三十五人家鄉,得資料如下:

「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

 竇武 - 右扶風郡平陵縣

劉淑 - 河間郡樂成縣

陳蕃 - 汝南郡平輿縣

「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

李膺 - 潁川郡襄城縣

荀翌 - 潁川郡潁陰縣

杜密 - 潁川郡陽城縣

王暢 - 山陽郡高平縣

劉祐 - 中山郡安國縣

魏朗 - 會稽郡上虞縣

趙典 - 蜀郡成都

朱宇 - 豫州沛國

「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郭林宗 - 太原郡介休縣

宗慈 - 南陽郡安眾縣

巴肅 - 渤海郡高城縣

夏馥 - 陳留郡圉縣

范滂 - 汝南郡征羌縣

尹勳 - 河南郡鞏縣

蔡衍 - 汝南郡項縣

羊陟 - 泰山郡梁父縣

「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張儉 - 山陽郡高平縣

岑晊 - 南陽郡棘陽縣

劉表 - 山陽郡高平縣

陳翔 - 汝南郡邵陵縣

孔昱 - 魯國魯縣

苑康 - 渤海郡重合縣

檀敷 - 山陽郡瑕丘縣

翟超 - 未見史載

「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度尚 - 山陽郡湖陸縣

張邈 - 東平郡壽張縣

王考 - 東平郡壽張縣

劉儒 - 東郡陽平縣

胡母班 - 泰山郡奉高縣

秦周 - 陳留郡平丘縣

蕃向 - 魯國

王章 - 東萊郡曲城縣

三十五人中,來自

a. 山陽郡有五 (張儉、劉表、王暢、度尚、檀敷)

b. 汝南郡有四(陳蕃、范滂、蔡衍、陳翔)

c. 潁川郡有三 (李膺、杜密、荀翌)

d. 南陽郡(岑晊、宗慈)、東平郡(張邈、王考)、渤海郡 (苑康、巴肅)、泰山郡 (羊陟、胡母班)、陳留郡 (夏馥、秦周)、魯國 (孔昱、蕃向)各有二

另有賈彪,來自潁川郡定陵縣,與郭林宗齊名。至於何顒,則是南陽郡襄鄉縣人。

汝南、潁川、南陽三郡黨禍激烈,也有理由可說。

1. 汝南、潁川二郡為名士孕育之地,袁紹、袁術、俱出汝南,張良、晁錯、郭嘉、徐庶、陳群則出潁川。

2. 南陽郡乃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家鄉,劉秀為南陽郡蔡陽縣人,任內鼓吹注重名節。另南陽郡是人才集合地,諸葛亮<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孔明選在南陽躬耕,正是因為當時有才能、有識見之士皆聚集於此。

3. 十常侍中,張讓出身潁川,郭勝出身南陽,宦官爪牙在當地有龐大勢力,激起的反彈於是更大。

又山陽、東平、陳留、渤海、魯國、泰山、河南、東萊、東郡等,清一色屬河南及山東地區。東漢首都洛陽,位於河南。山東則是春秋時齊魯二國的故地,戰國稷下學宮之所在,有豐富而深厚的儒家文化。二地黨禍熾熱,既反映宦官在京師附近為禍之烈,亦見儒家思想在起作用,試圖蕩滌政治之隆污。

對「黨錮之禍」的再認識

「黨錮之禍」是否全國性事件?是否全國士人都涉及其中?從以上資料,可知答案是否定的。如王仁祥<東漢士人的遊歷路線及士人網絡的形成>所言,士人除洛陽外,主要來自潁川、北海、太原、山陽、南陽、泰山、河間、渤海等郡國。而據筆者觀察,汝南、潁川、南陽、山陽四郡為最,次為東平、陳留、渤海、魯國、泰山、東萊、東郡等,俱為河南及山東地區,換言之,「黨錮之禍」屬地區性事件,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對中央腐敗政權的一次反應。

「黨錮之禍」又是否事如其名,只是宦官以「黨人」罪名,禁止士人終身不得為官?從<黨錮列傳>中有「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范滂等百餘人,皆死獄中」,可見「黨錮之禍」是有死人的,有士人在這次事件中喪失性命,正因為宦官專橫如此暴烈,皇帝完全站在宦官一邊,黨禍後士人們才會閉門隱居,不復理會政事,再進一步就是由儒家轉向道家,嚮往清談玄學。

「黨錮之禍」有沒有下開「黃巾之亂」及東漢末年的局面?且看黃巾亂事波及的地區,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其中,

青州- 領有東萊郡

兗州- 領有陳留郡、東郡、東平郡、泰山郡、山陽郡

冀州- 領有中山郡、河間郡、渤海郡

荊州 - 領有南陽郡

豫州- 領有潁川郡、汝南郡

黃巾最盛之範圍,差不多同於黨人的家鄉!竊以為黨人替當地老百姓除宦官不成,反令局面越來越壞,終致激出民變。《資治通鑑.卷五十八》以下一段可作佐證:

上問計於中常侍呂強,對曰:「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帝懼而從之。壬子,赦天下黨人,還諸徙者;唯張角不赦。

漢靈帝中平元年 (公元 184 年),劉表受大將軍何進招辟為掾 (副官),推薦再次入朝。何進,南陽宛縣 (今河南省南陽市) 人,漢末外戚,為對付十常侍,遂與袁紹合謀,密召董卓 (隴西臨洮人,曾被袁隗辟為掾。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率兵入京,盡殺宦官。事情後來敗露,何進被十常侍殺死。袁紹,汝南郡汝陽縣 (今河南省商水縣) 人,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在董卓入京後,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討伐董卓,於官渡之戰慘敗給曹操。

何進和袁紹,一來自南陽,一來自汝南,俱為黨人家鄉之地,袁紹出身尤其顯貴,深受儒學薰陶,由此可見「黨錮之禍」與東漢末年的局面有直接的關係。另外,外戚意圖盡殺宦官的做法,非何進獨見創獲,實始於竇武,何進的乃竇武的摹本,奈何同樣以失敗告終,據此,「黨錮之禍」與東漢末年的局面更加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儉在建安初年重新為官,「見曹氏世德已萌,乃闔門懸車,不豫政事」,「世德已萌」指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曹操專權,有篡位之意,張儉看見,決定抽身離開,從此不理政事,其道德人格可見一斑,亦知曹魏政權在黨人眼中實為不合法 (illegitimate),無認受性可言。也因為此,曹魏政權需要加倍吸納、厚待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如郭嘉 (字奉孝,潁川人,初為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荀彧 (字文若,潁川人,荀子之後,初投靠袁紹,後改投曹操帳下,成為其首席謀臣,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得以打敗袁紹,控有北方,跟得到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支持有關)。

相比之下,「董卓秉政,逼 (何) 顒以為長史,託疾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董卓得不到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的支持,終致被殺收場。

談及何顒,他與袁紹為患難之交,見「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不過,與曹操相比,何顒認為,「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曹操似較袁紹勝一籌。

主要參考資料

1. 范曄,《後漢書》。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