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於史冊的秦始皇后

不見於史冊的秦始皇后

 《史記.李斯列傳》記「始皇有二十餘子」,秦始皇必有妻妾可想而知。然細查史藉,關於始皇后妃的記載,一律付諸闕如。受史家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秘密》一書啟發,今嘗試從歷代秦王的后妃著手,找出始皇后的可能人選,並從昌平君叛秦,考掘始皇后失載於史冊的原因。

據《史記》,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皆娶楚國女子為妻,秦國後宮一直有楚國公主或王族女子的身影。其中宣太后因秦昭襄王年幼,以太后身份主政。華陽夫人更直接促成嬴政父親莊襄王的繼位。據此,楚國公主或王族女子在秦國發揮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莊襄王即位,生母雖為夏姬,但大事必經華陽夫人首肯。莊襄王在公元前 247 年去世,華陽夫人卻尚在生,至公元前 230 年才去世,換言之,中間十七年,秦王政是不能擺脫華陽夫人的陰影。名義上,夏姬是秦王政的祖母,趙姬是其親母,但每遇軍國大事,乃至娶妻,華陽夫人的意見必起決定性作用。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她首肯作為秦王政妻子的人選,必來自楚國貴族。

有一昌平君,據司馬貞《史記索隱》,乃楚考烈王之子,屬楚國皇族。《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毐」指長信侯嫪毐,嫪毐之亂發生於公元前 238 年,秦王政 21 歲,華陽夫人八年後才離世,我們有理由相信,昌平君得以升任秦之相國,跟華陽夫人有密切關係。他們代表着秦國中楚國派系的外戚勢力。

嫪毐之亂被平息後,趙姬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趙姬則被幽禁。未幾,呂不韋被罷相,至此,來自趙國的派系被肅清,時為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 237 年。

同年,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外來客卿出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步伐亦逐漸加快。公元前 230 年韓國率先被滅,公元前 228 年滅趙國,公元前 225 年滅魏國。弔詭的是,三國都曾與秦國聯姻,在秦廷建立過外戚勢力,卻先後被肅清(宣太后將悼武王后驅逐回魏國,自此魏國派系中絕。嫪毐之亂、呂不韋被罷相清除了趙國派系。秦王政之弟成蟜,母親出身不明,卻能「不用甲,不信威,而得 (韓國) 百里之地」,見《史記.春申君列傳》,近人有推測他代表著韓國派系,然成蟜亂平,韓國派系亦中絕。成蟜之亂發生在嫪毐之亂前)。

昌平君雖以楚國皇子的身份在秦國居高位,秦王政妻子也來自楚國貴族,但前車可鑒,況且,公元前 230 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華陽夫人去世,楚國外戚勢力在秦國最大的靠山沒了,昌平君這時內心的惶恐不安,可以推想。

公元前 226 年,前韓國首都新鄭有韓國遺民反抗,昌平君前往前楚國故都郢,換言之,他被調離秦國中央權力核心。公元前 224 至 223 年,昌平君竟倒戈叛秦,加入楚國大將項燕的陣營,成為楚人的領袖,抗拒秦滅楚的軍事行動。何以他會有這種轉變?擔憂被秦王政整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楚國的情義。畢竟他是楚國皇子,楚王是他親兄弟,他怎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

昌平君終於為楚國壯烈犧牲,與昌平君一樣為楚國公子而仕於秦的昌文君,也在秦攻楚期間死亡。留下秦王政之妻,家國被滅,蔭庇盡失,更成叛逆之餘孽,她會遭到秦王政如何對待,這便是始皇后失載於史冊的原因。

日本史家藤田勝久指出,陳勝、吳廣起事時,將扶蘇、項燕並舉以作為號召,扶蘇極有可能具楚國貴族的血統,其母親則來自楚國貴族 (《項羽與劉邦的時代:秦漢帝國興亡史》)。

正因為目睹親生母親被父皇冷待,甚至在官方文書中遭除名,當扶蘇知道始皇下詔要殺他,他才想也不想,拋出「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馬上自殺。當時人皆認為扶蘇是未來太子人選,由此可知其母必為始皇皇后。

補充一點,據統計,秦、楚兩國聯姻並載於史冊者,共七次之多,春秋時期三次、戰國時期四次。

第一次

秦穆公與楚成王結親

北宋出土<詛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實戮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袗以齊盟。」

第二次

楚共王迎娶秦景公之妹

《左傳.襄公十二年》:「秦嬴歸於楚。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

第三次

楚平王迎娶了秦哀公之妹

《左傳.昭公十九年》:「費無極為太子建少師,無寵焉,欲潛諸王,曰:『建可室矣。』王為之聘於秦, 無極與逆,勸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贏氏至自秦。」

第四次

楚宣王迎娶了秦孝公之妹。

《史記.六國年表》:「右尹黑迎女秦」

第五次

秦惠文王迎娶宣太后

《史記.秦本紀》:「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取魏女為后,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

第六次

秦昭襄王迎娶葉陽后

《漢書.張敞傳》:「臣聞秦王好淫聲,葉陽后為不聽鄭衛之樂」

顏師古注引孟康解釋:「葉陽,秦昭王后也。」

第七次

秦孝文王迎娶華陽夫人

《史記.呂不韋列傳》:「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

《戰國策》曰本名異人,後從趙還,不韋使以楚服見,王后悅之,曰「吾楚人也而子字之」,乃變其名曰子楚也。

聯姻背後,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楚國希望透過將宗室女嫁給秦王的方法,影響秦國的國策,保障楚國的國家安全。這一做法失敗收場,是後話了。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