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第一美男子的史學造詣──嵇康看「三監之亂」

魏晉第一美男子的史學造詣──嵇康看「三監之亂」

 陳寅恪說:「『七賢』之中應推嵇康為第一人」(〈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可見嵇康在「竹林七賢」中地位崇高。

嵇康雖崇尚老莊之學,但他對歷史實有非凡的識見。此從〈管蔡論〉可見一斑。

西周初年,武王死,兒子成王年幼,弟弟周公姬旦攝政,惹起其他兄弟不滿。以霍叔、管叔、蔡叔為首的「三監」,於是聯合紂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叛。周公親自領兵東征,「三監之亂」才告平息。

嵇康對傳統視「三監」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不以為然。他指出,如果文王、武王是英明的聖王,管叔、蔡叔就不可能是凶殘和愚蠢之輩,因二人皆深受文王、武王重用。

按照嵇康的理解,管叔、蔡叔本來道德修養極高,治國才能也十分出眾,因而獲父兄賞識。二人之所以起兵,並非刻意叛逆,而是一來覺得周公代成王主持政務統帥朝臣有違禮法,二來擔心周公攝政對成王不利,為武王一系帶來隱憂。

奈何成王敗寇,縱使當初道德情操如何高尚,始終未有換來應得的回報,隨著後來事敗,管叔被殺,蔡叔遭流放,二人更被世世代代貶為叛逆。

關於周公攝政有篡奪之嫌,不只管叔、蔡叔心存疑慮,召公奭也有類似擔憂。據《史記.燕召公世家》,「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召公奭姓姬名奭,為宗室皇族,因伐紂有功,受封於燕國。成王年幼,召公奭為太保,周公為太師,共同輔政。連召公奭都起疑心,可見周公攝政在當時確實惹起不少爭議,非管叔、蔡叔故意製造謠言。

不過,嵇康對周公攝政似乎帶有同情的理解,覺得此乃聖人的權宜之計。他又認為,「三監之亂」後,周公需要對臣下施以教化,樹立正確的為臣之道,避免再有流言散佈,蠱惑群眾叛亂,其於是借誅殺管叔以殺雞警猴。

至於霍叔,嵇康未有討論,據《史記.管蔡世家》,「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未有提及霍叔。清代學者崔述《豐鎬考信錄》旁徵博引,指出「霍叔未嘗監殷明矣」、「若霍叔果同監殷而同作亂,不應數篇之文如合符然,皆有管、蔡而無霍也」、「由是言之,以殷畔者止管、蔡二叔而無霍」。據此,歷史上的「三監」未必包括霍叔,嵇康選擇只言管、蔡二叔是適切的。

最後,周公之所以要親自東征,是因為有淮夷、徐國、奄國的加入,《尚書正義.大誥第九》有「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淮夷徐奄之屬皆叛周」。淮夷是生活在中國東部的東夷部族的統稱,據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硏究》,「徐指徐戎,為淮夷中最強一支」,「奄為原商王朝與國」,武庚、管蔡二叔不足畏,但發展成龐大的反周勢力,當時西周又處於草創階段,為保政權於不墮,周公遂只好親力親為。

嵇康〈管蔡論〉為管、蔡二叔平反,肯定霍叔的不在場、同情理解周公攝政,無疑為後人理解「三監之亂」提供一新視角,這是嵇康在史學上了不起的貢獻。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