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變,情不變

地變,情不變

到達檳城和新加坡前,我以為我被一種不同於香港的氣氛包圍,在交流的整整五天內,我感受到的,除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更有無所不在的中華文化的氣息。

當我踏足檳城時,不知為何我沒有到達當地的陌生感,想必是因為檳城和香港一樣,揉合中西文化。 在檳城的三天,我們主要於喬治市參觀,在市政局、教堂等西式建築下,多個偉人故宮、博物館、公司、會館屹立不倒,為喬治市保留一份濃厚的、熟悉的中國氣息。於檳城參觀了多個景點,最令我震撼的是邱公司,馬來西亞最大型的華人會館。相信任何人看見這座會館,都會禁不住「嘩」一聲,心想「只是一座會館,何須如此美輪美奐」會館上的雕刻精美絕倫,雕龍雕鳳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裝飾金碧輝煌又不顯庸俗,會館前的石獅子令我聯想起香港滙豐銀行前的石獅子,倍感親切。丁新豹博士開玩笑,「如果馬來西亞發生文化大革命,我們或許無緣欣賞這座建築了。」我心想,「沒錯!我有機會欣賞這古色古香的邱公司,真幸運!」邱氏是馬來西亞福建人五大姓之一,自然兒孫滿堂,人才輩出。邱公司有兩間房間,專門擺放牌匾,牌匾上寫着邱氏後人的姓名與他們的學歷,一如古時讀書人考取功名後,衣錦還鄉。或許有人認為此舉屬家族炫耀,我則認為此舉彰顯儒家傳統「孝」的觀念。孝有多種表達方式,其中一種便是努力拼出一番成就,榮歸故里,令家人為此自豪。「立身之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相信將有一天我也能闖出一番成就,盡孝之道,令家族自豪。

離開檳城後,我們來到新加坡。我們於離開新加坡的前一天,參觀了晚晴園。它曾是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點,自然是這次交流團重點參觀的景點。在孫中山先生銅像的身後,是一座潔白的兩層高別墅,裏頭保存了很多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文物,尤其是於南洋為革命籌款的歷史。南洋捐款支持革命的人當中,最著名有三人,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我原以為所謂捐款,只是富商隨意捐獻財產中一部分,聽丁博士講解後,才知道他們是傾家蕩產地支持革命,我才恍然大悟,為何老師說孫中山先生其中一項成就是為革命籌得充足資金,因為革命背後有一群英雄好漢支持。他們被孫中山先生的理念說服,無條件參與不知會否成功的革命,一場又一場起義失敗仍未消磨他們的意志,只是因為一顆愛國心。飲水思源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即使是漂流海外的遊子,仍心繫國家,他們沒有親身參與革命,卻提供資金援助,為前線分子作堅強後援,他們的貢獻成就了民國的建立,中國歷史的轉捩點。這份精神,着實值得宣揚與學習。

客居異鄉的中國人,不論起居飲食、衣着服飾有何變化,愛護中華文化的情懷永不變。

作者: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中五)王舒萱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