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遊的啟示:雙刃劍

雙城遊的啟示:雙刃劍

北京紅樓内的五四和新文化運動資料、巴黎凡賽爾宮和楓丹白露鏡殿(Hall of Mirror)和中國廳展品、亞眠(Amiens)聖母院宏偉的建築和無數美麗彫塑背後的聖經故事、濱海努耶勒(Noyelles sur Mer)一戰華工墳場的感人事蹟、色當(Sedan)古堡經歷多次擴建而成為今天歐洲最大的城堡、一戰成為廢墟的伊帕爾(Ypres)重建後的會堂變成重組一戰戰事和提醒世人戰爭教訓的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布鲁日(Bruges)寧靜的聖德魯修道院隱藏着中國第一代外交家陸徵祥不少生活回顧、滑鐵盧兩個博物館更描述拿破崙和威靈頓如何在滑鐵盧交峰的情景。單講述每個訪點的故事就可以寫一專書,總體來說甚少港人知道中國如何參與一戰,作者感恩可實地感受和回顧。在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看到一戰時的新武器,亦看到戰時醫療設備和重建廢墟的伊帕爾紀錄。這令作者聯想到從另一角度看戰爭如何促進科技,這並非鼓勵戰爭,而是希望提醒世人汲取戰爭帶來的教訓。中國古語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代已故科學大師霍金(Stephen Hawking) 亦有:「超智能發展是雙刃劍,可助人類發展,但亦可毀滅人類。」作者亦嘗試以圖為主附以文字描述一戰的新發明。

陸上新武器

圖一是自動槍。圖二是十六吋口徑迫擊炮。圖三是地對空迫擊炮。圖四是催淚彈。圖五是燃燒彈。圖六是碎片手溜彈。圖七是坦克車。圖八是坦克車雖可克服有刺的鐵絲網,但仍未能百分百征服戰溝。18至19世紀的機械運動(Mechanics Movement),到一戰時,可謂達另一高峰。鐵的強度和輪帶車輪都踏入機械運動新領域。英國坦克車在一戰中從一型號(Mark 1)發展至七型號(Mark VII),可見其改良速度之快。製成炸藥的天然硝酸 (natural nitrate)在戰時必然被禁運,德國和英國都採用不同化學方法在空氣中以最快和平提取硝酸。

t1

t2

海上新武器

圖九是潛水艇,圖十是偵測潛水艇的收聽器(hydrophone)。范信達(Reginald Fessenden) 被視為無線電收音機之父,他因探測鐵達尼號遇冰山而發明的水底收聽器,竟用於一戰。香港因記念范信達而在五台山更改原有的街名而為他命名,想不到連一戰也扯上關係。圖11是船上停機砰。

t3

空中新武器

圖12是流線型氣球,氣球主要是觀察用途,配合超大型望遠鏡,見圖13。圖14是投彈飛機。圖15是設有機師可發射子彈的飛機。發明機槍射擊協調器是科技一大進步,其功能是使安裝在螺旋槳戰鬥機的機槍可以在螺旋槳後方向前射擊而不會打到自己的槳葉。原理是每當槳葉轉到機槍前面時,斷續器系統便暫時中止機槍射擊。在此之前,戰鬥機上的武器只能安裝在機翼上或者在螺旋槳根部安裝鋼製的楔形偏導器以擋開子彈,這樣子彈打在槳葉上時,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這種外力作用在發動機上會產生非對稱應變,容易引起發動機故障。

t4

通訊

圖16和17是傳遞訊息的鴿和狗。圖18是訊號車。圖19是訊號燈。圖20是訊號隊。圖21是手提無線電通訊器。圖22是地對空通訊。圖23是控制空對空通訊中心。圖24是無線電屋。通訊是重要軍事設備,動物如鴿和狗、航海的訊號旗(signal flags)和訊號燈等古老通訊方法是最實用和安全,但無線電發展在一戰時已趨成熟,特別是地對空和空對空通訊,有助日後民航空運發展。手提無線電通訊器更是靈活的通訊器才。

t5

醫療

圖25是醫護人員接受訓練。圖26是手提X光機。戰爭不獨帶來損傷,更有當時奇怪病如坑腳(trench foot)、坑口(trench mouth)、性病和西班牙瘟疫(H1N1)等。一戰醫療貢獻多的是,但最著名是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瑪麗居理(Marie Curie)所應用的流動X光機於戰場。圖27是她坐在流動X光機車上。

t6

其他

圖28是手腕錶,可令士兵雙手靈活。圖29是長距離望遠鏡。圖30是因鋼鐵短缺而改用混凝土製成的船(concrete ship)。圖31是手提照相機,記下戰爭事蹟。圖32是空中拍攝。

t7

結論

從上述簡介,一戰新事物確是不少。以今天的科技知識回看,當然是「小兒科」。我們不要忘記這堆「新」事物畢竟是百年前的事,世界剛從機械年代踏入電力年代。讀歷史必須具備「同理心」,沒有了這些科學基礎,人類絕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歷史功能是汲取教訓,筆者慨嘆人人皆知戰爭的禍害,但到今天,世界仍有不少戰事和武器競賽。我再重複引用霍金死前的忠告,新科技是雙刃劍,可助人類發展,但亦可毀滅人類作結。

馬冠堯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