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藍

青出於藍

 由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主辦,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統籌,並聯同部分媒體合辦的「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頒獎禮,輕步十載,上周六在港大舉行。由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聯合主禮,無疑,對於參與學校的師生及校長而言,是很大的鼓舞。

當天,三位青史家得獎者,分別發表得獎感言。首名發言的陳詠琛,曾就讀高主教書院,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年級生。「記得小時候,父母經常帶我參觀博物館,對我而言,香港歷史博物館恍似遊樂園,是可以從早到晚『玩耍』的地方。隨着年齡漸長,逐漸認識到這些『兒童玩伴』背後的歷史意義,被他們深深吸引,決心研讀歷史。」詠琛又指出,學習的竅門就是「人貴知足,唯學不然」。

另一得獎者梁俊軒,中學畢業於英華書院,現就讀清華大學。「路漫漫其修遠兮」成為學者之路,必定過府衝州。而《習慣說》有云:「君子之學,貴乎慎始」,俊軒由此闡述自己的求學態度,並說明選讀清華為歷史研習的起點,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清華大學是國學大師陳寅恪曾任教之地,大師的足迹,嚮往之。

選擇留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讀書的王鑫淼同學,畢業於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在港大黃麗松講堂現場發表演講,「今時今日的社會忽略了歷史的重要性,但我們似乎忘記了,現代社會的形成也是經歷歲月洪流的沖刷。許多人喜歡說,讀歷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今天社會的基礎,便是那歷史的巨人。」

鑫淼再補充:「歷史變的根本在於人,讀史不單單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研讀的結果歸納出個所以然來。小則以修身,大則以治國,史冊載的每一個人,他們曾經的言論、舉措都顯得舉足輕重,使後世從中得益。」

歷史的大方向在哪裏?如何學習歷史?歷史的作用是什麼?意義又何在?三位青史家得獎者,言簡意賅,娓娓道來,青燈習史,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本文曾於2021年12月21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