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醫生/護士/中醫

一校一醫生/護士/中醫

上周,筆者在一份報章提及「特區回歸25周年教育目標」,其中一項寫出政府要設定,每所學校有一駐校醫生或護士或中醫。論點頗引起關注,學界朋友贊成與持不同意見的都有。這是好現象,教育議題切忌單聲道。

落實醫護駐校政策

「如果政策落實,醫生或護士,應放權學校自聘,抑或由醫管局直接派駐學校?」一位贊成駐校醫護的朋友傳來文字訊息。「這是執行技術問題,不難找出施行的多元方法。關鍵倒是要問,一校一醫護政策是否應該落實?20多年前,筆者所屬的教育團體經已提出,從守護學校學童健康、生命安全出發,這政策必須規劃及落實,事實上,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乃至內地,都已全面或局部或正進行試點,有醫護駐校,香港為何不能?」

筆者再補充:「香港細小,教育體系配套做得好,能量就大,吸引力就強。20年前,政府若能聽意見,立法會議員肯從學童健康出發,彼此都有遠見的話,駐校醫護政策可逐步落實。良政善政領頭下,各大學醫學院的醫生/護士/中醫培訓名額,必會加大加闊。

如是,今天學校駐醫護,早已水到渠成,可應對病疫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單以學生打針率一事,教育局、學校已不用費周章,醫生或護士在校,安全打針易,顯然易見。

投注資源防範未然

「再說,按今天教育局要求,每所學校都有醫療室設立,原本目標當然是為學童安危着想,搭建扶危解病的保護室。但稍有教學經歷而肯面對不能向學生用藥的困惑,心中必會尋問,究竟醫療室對學生而言,醫的是什麼,又能療些什麼,自欺欺人而已。說實在,一校一醫生或一護士或一中醫,在香港早應落實。非不能也,不為也。」

香港回歸25周年,如何守常卻又要應變?擱筆之際,電視畫面出現醫學專家的忠告,香港中小學生打針率仍偏低,擔心又成為第6波疫情的缺口,「抗疫堅持,教育復原要及時」,香港社會的醫療情勢,再不能醫生以罕為貴、民以醫難求的了。

「及早在學校投下醫護資源,做好預防及治療工作,長遠來說,是真正減輕政府的醫療負擔。」一位精算師朋友這樣說。

(本文曾於2022年4月26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