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鄧立光博士在網上視頻以「《周易》的智慧與現代生活」,深入淺出演繹大課題,筆者有幸聆聽,得益匪淺。中國傳統經典學問《周易》之《易經》、《易傳》,自成學問系統,鄧博士言簡意賅,由圖解《易經》、《易傳》、易學之關係:「先天後天八卦」、「八經卦」、「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分宮卦象次序」、「河圖洛書」、「太極圖」、「卦變圖」……逐一說明,能讓如筆者對《易經》皮毛知識也未沾上的,能得到概括的掌握。
「曾有不少立論認為,中國只有思想史,未能產出哲學史,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周易》未有深入認識。」鄧博士清楚論述,「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要背;「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要背;河圖洛書指示之內容,同樣要背。鄧博士認為唸書,要下苦功背書,方能熟書,易學方能逐層深入,起卦不會自欺更不能欺人。
知識獲取至提煉成學問,再昇華為價值與智慧。究竟用哪種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是單程路?抑或是條條大道通東南西北?香港是東西文化薈萃之地,至今,求學方法大抵仍然是西風壓倒東風,「唸書、背書、熟書」之途,被視為死記硬背,考試過後,知識就雲煙過眼,不能沉澱,也無轉化成智慧可言。
但中國傳統經典學問的流傳,卻是不能用近代西學標準驗證。說孝道,曾背熟《燕詩》的,年老的燕子不要因兒女的背棄而悲歎,思考當年今日你們年輕翅膀豐滿之時,不也是高飛背離了父母。背熟孟子的《論四端》,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以孺子入井的故事記之,人性本善的論述清楚不過。唐詩、宋詞、元曲,能背熟,當可事半功倍地了解時代、世故、人情、道理。
背熟《易經》兩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再逐層深入了解,言無盡,意無窮。今天,社會大眾都說要將中華文化復興,文化與知識、智慧同行,以背誦傳統經典為入門,看來還是有紮實的基礎、深遠的道理。唸書、背書至熟書是必由之路。
(本文曾於2022年3月15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