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與中國傳統文化——從《詩經》、《天問》談起

兔與中國傳統文化——從《詩經》、《天問》談起

兔年伊始,筆者先祝廣大讀者兔年進步、萬事如意。每逢農曆新年,廣大讀者或許也有同感—在拜年時,很多親戚朋友都會把當年的生肖掛在口邊,閒聊與十二生肖相關的趣聞。相信各位讀者聽過相當多有關兔子的故事吧,例如玉兔搗藥的故事、各個與兔子相關的成語,例如「狡兔三窟」、「獅象搏兔」、「守株待兔」等等。筆者今回欲以一般人日常較少提到的《詩經》、《天問》為開端,分享一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兔文化。

「兔」一字在中國文化之中源遠流長,早見於《詩經》、屈原的《天問》之中。《詩經》對於兔子的描繪通常都包含捕獵的元素。《周南·兔罝》提到:「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兔罝」所指的是捕捉兔子的網,這一小節描述的是人們布置捕捉兔子的情況,並藉此引出武士打獵的英勇表現。成語「守株待兔」也並出一轍。「待兔」的目的明顯地在於捕捉兔子吧!而《詩經》的另一篇《王風·兔爰》中提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這段記載又是與捕捉兔子有關,大概的意思是「兔子」自由自在地生活,而「雉」則被捕捉成擒。在《王風·兔爰》,兔子「天性狡猾」,用來借喻陰險小人;而則借喻為正直之士,最終只能墮入陷阱,一網成擒。可見,兔子不但是捕獵的對象,還具備一定的「性格」,成語狡兔三窟」也表現出兔子「狡猾」的一面呢!

早期關於兔子的描繪並非全都離不開捕欺獵的元素。屈原筆下的兔子比起《詩經》的有趣得多。《天問》是表達屈原對於星空、宇宙的想像的一篇傳世佳作。屈原在《天問》中提到,「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中國詩人常常借月亮抒發個人感情,而屈原的《天問》還試圖把月亮「人格化」,並因月影的形狀、色澤而聯想到兔子。「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大概道出了兔子藏在月亮之「腹」的形象,與近人玉兔的想像有契合之處。不過,歷來有學者認為《詩經》、《天問》中的「兔」字或與其他動物有關,而非與現代人所理解的兔子如出一轍。但無論如何,這都能證明「兔」一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至於這是否與現代人所理解的一樣,就留待學者作進一步考察了。

 

作者:張瑋宗 2019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現就讀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