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回看玫瑰園計劃

從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回看玫瑰園計劃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前身霍米園 Homi Villa,又名白樓,是印度商人J.H.律敦治在1930年代在深井建造的別墅),是一座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名玫瑰園計劃)為主題的展覽館,從1996年開始營運。展覽中心已於2024年12月31日結束營運,現場有一批市民見證閉關一刻。

 

不敷應用的啟德機場

90年代的香港經濟正處於黃金期,根據香港民航處的統計數據,1995年,共有約2740萬名國際旅客及146萬噸的貨物在啟德機場升降,超出原本設計容量,乃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國際客運機場及世界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因機場鄰近九龍城的居民,啟德機場並不能24小時全天候進行飛機升降,對於只有一條跑道的啟德機場來説,絕對是極大的負荷。

 

(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

1989年,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於《施政報告》中提出《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即後來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有十項核心工程。除了新機場外,還有西九龍填海、機場鐵路、西區海底隧道等。耗資一千五百多億港元,約等於今日的四千多億港元[1]。由於工程建設為期近二十年,橫跨97回歸,加上耗資極大,引起中方強烈不滿,認為英方在回歸前故意掏空香港庫房,中英雙方透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就新機場的建設規劃作多次談判,最後港英政府縮小計劃規模,同意讓中方監察新機場建設,並簽訂了《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irport in Hong Kong and Related Questions)。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91-01-08)

 

(圖片來源: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網頁)

 

1998年7月6日凌晨0時02分,最後一班由香港前往倫敦希斯路機場的航班CX251從啓德機場起飛後,在時任政務司陳方安生、財政司曾蔭權等人的見證下,啓德機場完成了其歷史任務。位於赤鱲角的新機場亦於1998年7月6日的早上6點30分正式開始運作。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為了宣傳機場核心計劃,港英政府特地在位於深井的白樓設立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向公眾介紹計劃内容,並於1996年初開啓。

 

展覽中心介紹了計劃的十項核心工程,特別是規模最大的新機場及青馬大橋的建設,期望讓公眾認識推動機場核心計劃的必要性,並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對旅客體驗的重視,同時體現政府對計劃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美好期許。

 

展覽中心大廳介紹了計劃的十項核心工程

 

白樓在2019年尾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的名單內,並由非牟利機構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負責活化工程。活化後白樓將成為「悠悠館」,展出白樓與深井的歷史,向公眾推廣歷史文化,同時延續白樓的歷史價值。

 

[1] 筆者按香港歷年通脹率換算

 

作者:Toby Chiu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