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香港少數族裔的體育史——印度遊樂會的起源

香港少數族裔的體育史——印度遊樂會的起源

在銅鑼灣加路連山道至大坑一帶,是香港的體育重地,在這裡既座落歷史悠久的老牌體育會,如南華會、紀利華木球會、中華遊樂會等;亦有香港體育界標誌的政府大球場及奧運大樓。在這個小小的地區,有一個不太為人留意,但來頭卻十分大的體育組織——印度遊樂會。

香港是多元種族社會,英國在1841年佔領香港,是外國宗教前來紥根,並且發展成為香港社會文化結構一部份的重要契機,及至19世紀末,香港已成為東西文化的集中地。隨英國人而來的還有巴斯、印度人等少數族群。香港的印度人體育組織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期,當時一班就讀英皇書院的印度學生組織伊斯蘭田徑會,希望有助學生進行體育訓練及提升運動成績。其中一名會員阿卜杜勒‧馬吉德‧蘇菲亞德在1900年贏得了六項中學體育比賽,包括保羅·查德爵士挑戰盃、貝森·萊特杯和校長杯。伊斯蘭田徑會的成員後來在畢業後,决定成立伊斯蘭遊樂會,並在銅鑼灣波斯富街租下一個公寓作會址,但由於地方有限,只能放有一張乒乓球枱。1910年,伊斯蘭遊樂會獲分配了黃泥涌運動場A2區的使用權,每個星期日都可以使用,因此他們能夠定期進行更有組織的板球及足球比賽。可是到1917年,遊樂會向政府申請租用固定的體育場地但被政府拒絕,由於苦無場地,遊樂會只好暫時解散。部分伊斯蘭遊樂會板球隊成員,則獲公務員板球會在星期日借出場地使用。

後來,前伊斯蘭遊樂會的一些成員,得到港督梅含理私人秘書的協助,請求工務局重新審議借用運動場地的申請。因應申請需要以組織為單位,故此伊斯蘭遊樂會成員再次組織體育會,名為印度遊樂會。印度遊樂會的首任主席是印度商人麼地爵士,亦即是其中一位創辦香港大學那位巴斯商人。除了同樣是麼地爵士成立外,遊樂會與香港大學的淵源還有一次比賽。1919年下半年,印度遊樂會建造了一個草棚作為會所,並開始籌備板球場及其擊球區。同年的11月16日,印度會在該草地舉行第一次板球比賽,比賽正是印度遊樂會對戰香港大學板球隊,最終由客隊港大板球隊獲勝。

在世界其他地方,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巴斯人及穆斯林之間的相處並不一定和平。但在印度遊樂會內部,民眾的界限十分模糊。印度遊樂會現時已開放所有國藉的朋友成為會員,包括了巴基斯坦、中東、東亞甚至華人都可以入會。對於來自不同地方的會員,不論你是哪一地區,都成為「印度人」(文化上認同印度會的文化)。印度會很少強調其族群問題,反而成為會員後,會方強調體育的報導為主。現時資料顯示,最遲1947年以後,印度游樂會仍然是以體育掛帥作為主要業務。 

香港的印度社群雖然來源駁雜,但不同宗教族群在這裡卻拋開外面的宗教社群主義,亦不以是何國籍、血統、血緣來定其人種定義,希望做到以體育實現共融。印度遊樂會現在也招收了愈來愈多華人成為會員,更顯出其多元民族的特點。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執委  林皓賢博士

(本文曾於2024年5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