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起武將,人們總不免想象出一個體魄硬朗,饒勇善戰,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形象。實際上武將或許比眾人想象中更「聰明」些——武將不僅需要行軍打仗,更要讀兵書、懂謀略。在唐時有「出將入相」之例,朝臣出任邊疆將領後會回朝任相,並無刻意分開文臣武官。就這點看來,其實能擔上將領之職的人絕非胸無點墨之輩。本文的主角曾國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止是精通軍法的儒將,更是個精通儒家思想的儒將。
曾國藩畫像(圖片來源:Wikipedia)
曾國藩與儒學的緣起
《曾子殺豬》的故事想必很多人也耳熟能詳,其故事主人公——宗聖曾參——是孔聖的學生,也是曾國藩的祖宗。作為宗聖的七十世孫,曾國藩的家庭亦謹守先祖遺風,有著濃厚的儒學氛圍。曾國藩父親曾麟書是名家塾老師,一生都希望考獲功名、金榜題名,卻只能在五十歲時考中秀才。於是他把期望放在長子曾國藩身上。曾國藩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並自幼開始接觸儒學,深受程朱理學影響。
(圖片來源:大眾日報)
什麽是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是宋後發展出的一個儒家思想體系,為周敦頤、邵雍及張載所創,後由程顥和程頤兄弟帶領發展,再由朱熹集大成。其學説強調理性、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其核心概念有二:「理」——宇宙萬物有一套客觀的道德法則;和「氣」——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通過理解兩個概念,人們便能達至自我完善。這套學問也提倡個人道德修養和禮學的重要性,前者被視為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後者則被認為是維持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重要工具。
(圖片來源:Wikipedia)
曾國藩在行軍時體現出的儒將風範
曾國藩有著優秀的戰略眼光。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看準了安慶的戰略地位,認為只要攻破安慶便能打開太平天國京師天京的缺口,直搗黃龍。可惜曾國藩帶領的湘軍首戰失利,未能攻下安慶。不久後,清軍主力於圍攻天京時被殲滅,湘軍成爲清軍平亂唯一主力。這樣的壓力下,曾國藩仍然孤注一擲地選擇二度攻打安慶。最終曾國藩成功取得安慶,開始攻取天京周圍的太平天國據點,並在三年内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由此,可見曾國藩並非一個單純的武將,而是熟悉兵法,眼光獨到的儒將。
曾國藩在訓練兵士上體現了濃厚的儒家思想内涵。曾國藩在治理湘軍時,他便一再強調道德修養和軍紀的重要性,推行以立治軍,除了注重士兵質素外還注重士兵的道德教育。此思想亦與程朱理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概念吻合。他的日記中提到,只有具備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有效地參與治理,可見他對儒學的堅持。
然而,理論和現實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衝突。曾國藩在其日記中提到「指示之語,或失於隘」,可見其對程朱理學的反思。曾國藩亦開始接觸與程朱理學相對的陸王心學,認識與從前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他的結論是,人應「取其同,避其異」,對各家的優點兼收并蓄,增加理論實踐的靈活性,才能令社會和學術思想持續發展。
結論
總結來說,曾國藩的一生是程朱理學與其他思想流派碰撞融合的過程。他在堅持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勇於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觀點,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雖然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疑,他將儒學實踐於軍事中,並對於儒家思想及其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仍不可忽視。
作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