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冬天,我們可以憑藉蔬菜大棚、保鮮冷庫等方式,即使是滴水成冰的北方也可以吃到品種豐富、鮮美可口的各色蔬菜,而在古代,生產和貯存技術都遠不如現在發達,那古人冬天的餐桌上都會有些什麼呢?
如果想當然地認為古人在冬天只能「窮將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雖然古代還沒有太多高科技的生產及貯存技術,但聰明的勞動人民卻能想出很多方法,不讓自己的肚子受委屈。
首先是窖菜。每到深秋,當白菜、蘿蔔、南瓜、土豆、胡蘿蔔等耐貯存的蔬菜收穫後,人們便要開始挖菜窖了。雖然北方的冬季很冷,但在深達二到三米的菜窖裡,溫度可以始終保持在0到5攝氏度,相當於現在冰箱的冷藏溫度,可以保證蔬菜長時間的貯存。當窖內溫度太低時,人們還會在菜窖裡放上幾缸水,利用這些水結冰時釋放的熱量來提高菜窖裡的溫度。這樣一來,冬天雖然漫長,但那滿滿一窖的蔬菜,還是會讓古人的餐桌不至於太單調。
其次是醃菜。對於那些不太耐貯存的菜,菜窖便也無能為力了,這時候,人們便將這些蔬菜醃製起來,以便延長食用期。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只是簡單地用鹽醃製一下,雖然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但吃起來卻單調乏味得很。後來,人們逐漸變換花樣,將鹽、糖、醋、醬、辣椒、花瓣、香油等等佐料相互搭配,按照自己喜歡的口味醃製出或鹹、或甜、或辣、或酸等等各種風味的鹹菜,早在南北朝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列舉了三十多種醬菜的醃製工藝。
除此之外,聰明的古人還會想方設法地種一些新鮮蔬菜來吃,不過,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人並不多。古時候還沒有蔬菜大棚,但它的雛形卻已經出現——溫室。《漢書·循吏傳》中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菇,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可見當時利用溫室種菜也頗有一番規模了,而且種的蔬菜種類還不少。假如可以臨近溫泉,種菜就更加方便了——溫室臨泉而建,不僅可以借着溫泉提升室內的溫度,更可以引水灌溉,既澆了蔬菜又提了地溫,可謂事半功倍。這些新鮮的蔬菜在寒冬時節端上餐桌,讓人想不流口水都難。
當然,古時候為了吃菜而大費周章的情況多為北方的寒冷地區,氣候溫暖的南方,冬天的餐桌還是不受太大影響的。
文章出處:文物寶庫微信平台,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