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維的十次出兵行動中,不克而還者五次,勝負各佔一半,這對於蜀漢小國而言,已是驕人的戰績了,更展示了姜維忠於漢室的用心。姜維立志於功名而建樹不夠卓著,實在有諸多無法超越的制約。首先,從根本上審視,蜀漢狹小,財力不支,難以承受連年浩大的軍費開支,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是難以制勝的。其次,其時主政的費禕,「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姜維有多大的作為,可想而知。即使後來姜維主政之時,也受制于黃皓小兒反側之患,危及專精。史載:「維本羈旅托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六年,維表後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連自身的安危尚且難保,試想姜維能有多大的功業建樹呢?
蜀漢如不主動出擊北邊的魏國,是難於存活的。再說,心存漢室的姜維,既然主宰蜀漢國事,匡複漢室是其歷史責任,能否做到則是另一回事,責備姜維屢次興兵是沒有道理的。當然,以區區蕞爾抗衡強大的中原,實有幾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但是,任何已經存在的割據政權,在沒有經過實力較量之前,自動放棄統治是絕不可能的!姜維?勉國事的忠藎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姜維一生中最被關注而又議論最多的是蜀漢政權覆亡前後的所謂「假投降」事件。
姜維降魏實出於後主敕詔,不得已之舉。彼時拒絕了鐘會的誘降,此時的棄甲實屬無奈。《漢晉春秋》載:「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服也,乃詭說會曰:『聞君自淮南以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複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甚歡。」姜維雖然迫於後主敕令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他的忠悃蜀漢之志卻並未泯滅。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並非放棄了心中的信念。《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去三國時代未遠,他的記載當屬可信。聰明的姜維以歷史上謀士名臣功高振主的故事窺探鐘會心曲。其實,鐘會不臣之心從他構陷鄧艾時即已暴露,姜維所說「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一切盡在不言中了。姜維窺破鐘會野心,因風借火,巧妙點播。常璩在《華陽國志》中也說:「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複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適可旁證。《資治通鑒》在援引常璩之論後說:「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幹寶之譏皆非也。」
誠如胡三省所論:「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鐘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胡三省顯然不贊同陳壽對姜維「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的批評,更對孫盛、幹寶之論不以為然。孫盛《晉陽秋》說:「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鐘會,因殺之以複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盛以為古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油,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復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變亦誾哉!」
孫盛之論真乃書生迂議!在景耀六年魏兵尚未入蜀之際,姜維就敏感到蜀漢危殆,曾上表後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姜維傳》)後主聽信宦?胡說:「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宦官黃皓擅權,連姜維的處境已很危險。再說,鐘會大兵壓境之際,姜維率眾堅守蜀中門戶劍閣,迫使糧運不濟的鐘會「將議還歸」!怎麼能讓把守劍閣的姜維驅馳綿竹!劍閣洞開,守住綿竹還有什麼意義!限於篇幅,不再詳引。
姜維即為大將,荷國之重,蜀國的晚期內政如此糟糕,但是以攻為守的姜維,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忠心,以小國硬撼魏軍,是何等的氣魄,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
綜上所述,姜維是一個歷史上是非功過爭議頗多的重要人物。姜維歸蜀之際就受到諸葛亮垂青並賦予重任,「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好學不倦,清素節約」,表明他是一個韜略過人,操守可風的俊傑。「心存漢室」的夙志至死不渝,多次出兵擊魏儘管遭致「玩眾黷旅」的貶譏,卻是他效法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藎。假投降的良苦用心雖引來一些不明就裡論者的鄙薄,卻無損姜伯約對蜀漢的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