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足輕重」與「無足掛齒」是一對意思相反的成語,但是他們誕生的背景都是與戰爭有關。
舉足輕重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意思就是說,在東漢時期,有個將軍叫竇融,王莽建立政權後,在王莽的軍隊中做官。後來投降劉玄,擔任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亡以後,他聯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號稱河西五郡大將軍,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境內五穀豐登,兵強馬壯,附近流亡的百姓紛紛歸順。竇融等人聽說劉秀做了皇帝,就想歸順劉秀。但是因為路途遙遠,未能及時溝通。而劉秀也很欣賞竇融的才能,想同竇融聯合,於是派使臣去見竇融,還帶了封信,信中說,除朝廷和竇融之外,還有益州的公孫述,他們都野心勃勃,想稱王稱霸。在此形勢下,竇融的地位舉足輕重,對統一全國起著關鍵作用。竇融接到劉秀的信,欣喜萬分,表示一心一意歸順朝廷。「舉足輕重」指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而無足掛齒則是和秦朝的滅亡有關,語出《史記·叔孫通傳》:「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閒」。
據《史記・叔孫通傳》記載,叔孫通是秦朝薛縣人,以擅長文章、知識淵博被徵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幾年後,陳勝在山東起兵,秦二世召來博士、儒生問他們有什麼做法. 博士及儒生們三十多人向秦二世說∶「作為臣子的人不准擁有兵士,擁有兵士就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秦二世一聽就發怒,臉色頓時大變。這時,叔孫通走向前說∶「各位儒生說的都不對。現今天下已經統一,毀壞郡縣城池,櫧化各種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況有賢明的君主在位,給百姓制定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群盜賊行竊罷了,不值得把他們放在嘴上來討論。郡守們正在搜捕他們論罪懲處,不值得憂慮。」
秦二世聽了很高興,又向每個儒生問了一遍,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於是秦二世命令監察官查問每個儒生,凡是說造反的就交給官吏治罪,秦二世認為他們不應該說這樣的話,而那些說盜賊的都免掉職務。但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並任命他為博士。
後來,「不足掛齒」這句成語,就是從原文中的「何足置之齒牙閒」演變而來,指不值得一提。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7月3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