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信鬼神的漢武帝另一面:與天鬥

信鬼神的漢武帝另一面:與天鬥

   眾所周知漢武帝以信鬼神著稱,從「我國歷代紀元表」可以查到,他曾以「元鼎」為年號6年時間,就是說這6年的第一年從天上落下一個「鼎」,他就以此為年號紀念了。天上真的會落下一隻「鼎」嗎?你不信,我不信,但是他信了。當然其本質是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

  現在說的是另外一件事:

  漢武帝時,黃河瓠子處決口,大水直向東南注入巨野,通向淮河和泗水。漢武帝曾派人去堵決口,但未起作用。當時的丞相田蚡對漢武帝說:江河的事都是老天安排好的,不能依靠人的力量強行堵塞,即使去堵未必能順應天意,也就是未必成功。(「江河之事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漢武帝聽信了這話,不再去堵決口了。田蚡何以不願堵決口,因他有私心,他的本邑在榆,榆在黃河以北,沒有受到水災影響,收成較好。反正水淹的不是他的地方。

  漢武帝以信鬼神而著稱,田蚡就抓住了他的弱點。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古以來,「河災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業務。」多次的河道決口,不都是人去堵或疏的嗎?大禹治水13年,「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也就是向大自然抗爭。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向險惡的大自然鬥爭的歷史。漢武帝鬼迷心竅,竟然聽了田蚡的話。

  因為沒有堵住決口,黃河的瓠子口在漢武帝當政期間竟然滾滾流淌了二十多年。按照他們的理解,既然順應了「天意」,老天爺就應該給人民風調雨順。實際情況完全相反,中原最為富饒的梁、楚之地被大水所淹,怎麼也談不上好年景。

  漢武帝在封禪巡祭山川的第二年終於下決心堵決口,自己帶頭與天鬥起來了。漢武帝派汲仁、郭昌帶領數萬名將士去瓠子決口。他還親臨決口處,令沉白馬玉璧於河底,以表示不堵塞決口決不甘休的決心,因而出現了「群臣眾官自將軍已(以)下皆負薪填河」的場面。

  這是一個十分壯觀的浩大場面,也可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堵決工程之艱難。為此,漢武帝還寫下了詩歌:「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本為我造福的河伯之神怎麼變得如此的不仁愛,不友好了,河堤決口洪水滔滔氾濫不止啊,愁死我了。他開始責備河神的「不仁」了。「河湯湯兮激潺緩,北渡迂兮浚流難。」浩浩蕩蕩激流的水啊,要把你向北疏浚是多麼的困難!「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感歎,幾乎要喪失信心。然而紫氣東來,峰迴路轉,終於「頹林竹兮楗石災,宣房塞兮萬福來。」宣房宮,是堵塞了瓠子口之後,在河堤上建的宮殿名稱。從此,「河道北行二渠,複禹舊跡,梁、楚之地複寧,無水災。」

  漢武帝從認為「江河之決皆天事」,不去堵決口,到責怪河神的「不仁」,親臨現場誓死堵決口,並建宮紀念。一前一後相反的做法,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變化。

  鬼神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糟粕,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環境裡,曾盛行一時,但隨着人類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人們認識到「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國際歌》),與天鬥也就再所難避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