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被奉為聖人,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焚書第一人

被奉為聖人,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焚書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焚滅歷史典籍的「罪人」太多了,除了戰火歷史典籍遭到毀滅以外,還有許多人為的焚書。最有名的當屬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慄。始皇之外,他的先祖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燔即焚燒也,不知毀滅多少;南北朝時期的梁元帝蕭繹亡國焚書14萬冊,書籍隨同國滅;乾隆帝修《四庫全書》毀滅圖書71萬卷,罪大惡極。這可真是「詩書何苦遭焚劫,劉項都非識字人」。異族、暴君、文盲焚書也還罷了,想不到的是,萬世之表的聖人孔子也有焚書的紀錄,且焚書燒得更狠,乃至給研究古代史造成巨大障礙。

孔子是夏商周文明史斷代的罪魁禍首

  目前考古發掘,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夏代的文字至今沒有確切發現,只有零星的良渚文化疑似,因為沒有像甲骨文一樣批量的文字典籍,又缺乏大量的夏代考古實物(目前只有良渚文化挖掘),所以至今仍有史學家不認可我國夏朝的存在。實際上,我國不只有夏朝,就連夏朝之前還有虞朝一千多年疑似存在。夏、商、周工程舉步維艱,聖人孔子是「罪魁禍首」,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批量的焚書者。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夏代是有圖書的。《呂氏春秋·先識》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從這個記載來看,夏朝是有圖書的,商朝是有圖書的,周朝自然也是有圖書的。我們發掘出的商代甲骨文,刻在龜甲上,只不過是用來占卜的部分「書籍」。夏代既然有圖書,那麼夏朝以前是否也有圖書呢?所以我們國家不只應該研究夏、商、周,還應研究先夏史,史書記載夏朝以前是虞朝,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朝代,值得史家繼續研究。

  那麼,夏、商、周的大量圖書,最後都上哪裏去了呢?《左傳》記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勢微,失去了統治天下的權勢,老子曾經當過周朝的圖書館館長,但他最後辭去館長職務西行函谷關,不知所蹤。周朝的大量圖書,被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這些管理人員帶去楚國藏起來了,至今仍無所蹤。

  孔子正是生活在這一時代。孔子是喜愛書的人,又是教育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收集了大量的圖書,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印刷術,許多書都是孤本,孔子在整理這些書的過程中,竟然按照自己的意願,焚燒了大部分,使文明史因為孔子的焚而失傳。《緯書》記載:「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詩》(即《詩經》)3000篇,存311篇,則2689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三千篇古籍燒了2689篇,3240篇帝魁古書僅保留了120篇,這麼珍貴的古籍,燒了絕大部分。乃至當今研究唐、虞、夏史,都將一些史實當作了上古神話傳說。

孔子焚書為的是儒家一家獨大

  孔子為何要這麼大規模地焚書呢?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法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紛紛登場,《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名在姓的達189家,《隋書·經籍志》及《四庫全書》則說有上千家,而孔子首創的儒家只是百家或千家之一罷了。

  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諸子百家「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孔子也不遺餘力。他採取的辦法是:

  一、周遊列國,向各國的君王推廣儒家學說,以期得到重用;

  二、焚燒他認為不符合儒家學說的書籍,以使儒家一家獨大;

  三、廣收弟子,讓弟子們走向各國的工作崗位,使儒家學說最大化。

  經過孔子的推廣,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代被稱為「顯學」,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儒家弟子。孔子本人雖然只當過魯國的司寇,但他的弟子乃至再傳弟子們卻在那個時代熠熠生輝。孔門嫡氏弟子有四聖十二哲七十二賢,隨後的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開花散葉分為八派。子夏成為法家的鼻祖之一,子貢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儒商鼻祖,發展到漢武帝時代,儒家成為帝王宗室唯一的執政理論武器,真正做到了「一家獨大」。其他百家書籍或燒而失之,或散佚亡之,唯有大量的儒家典籍,非常完整地保留至今,這恐怕也是孔子當年焚書想要達到的效果。

皇帝實行文化專制焚書,根源在於孔子

  由於古代沒有發明印刷術,諸子百家思想的傳承,或口述,或只有少量的書籍。當然這種書籍是古代書籍,或龜甲,或竹簡,或綿帛等等。我們不得而知當時有多少種記載工具,只能得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些珍貴的典籍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大多為孤本。可以說燒了,散失了,就沒有了。孔子用焚燒的辦法,絕斷古籍傳承,比挖了文明的祖墳更可惡。可以推斷的是,孔子之前,各種書籍見諸於史,我們今天見到的甲骨文,只是一小部分罷了。

  孔子焚書斷史,被後來的許多帝王採用。第一個採用的便是秦孝公,他採用商鞅出的「餿主意」,燔《詩》、《書》而明法令;第二個採用的是秦始皇,他採用李斯出的「餿主意」,焚書坑儒;隨後的梁元帝蕭繹,亡國時也不忘焚書,將他珍藏的十四冊珍貴圖書付之一炬;永樂大帝朱棣修《永樂大典》,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僅存的圖書又次次遭殃。至於兵亂、起義、異族入侵、失火等各種原因,珍貴典籍損失的不可計數。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於不利於自己統治的書籍,統治者往往稱這些典籍是是「蕪穢之談」,叫囂「焚之可也」,三武一宗滅佛運動,大量佛經被毀,其實源頭也來自於斷絕佛系經典,讓其永不得翻身。

  所以,孔子焚書,看似是他個人的小事,實則歷史影響大得不得了。後代的皇帝們奉他為宗師,好沒學到多少,幹的這些齷齪事,倒是全盤接收。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