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種「端茶送客」的慣例,來客相見,僕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便端起茶杯請客用茶。來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來送客,客人也自覺告辭。這樣的慣例,避免了主人想結束談話又不便開口、客人想告辭又不好意思貿然說出的尷尬,這就是古代「端茶送客」的典故。
端茶送客的前身很可能是端湯送客,南宋詩人陸遊有說到:「客至則設茶,客去則設湯,上至官府,下至裡閭,莫之或廢。」可見當時的規矩是客人來了,端茶迎客,客人離開的時候,則送上一道湯,從官場到民間都是這樣子,沒有人敢壞了這個規矩。南宋朱彧《萍洲可談》:「送客湯取藥材甘香者為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送客時用的湯要用甘草、砂仁、陳皮、白檀、麝香、藿香等等中藥,加上竹葉、蓮子、薄荷、杏仁、蜂蜜、金銀花等等配料,熬成一碗濃濃的、甜甜的、溫中補氣、清熱敗火、對健康有助益的飲料。可以看見的是當時的人都認為無論客人來訪或者離去,都應該奉上飲品,以示尊重。
為什麼當時是端湯送客呢?其實我們現在的這種泡茶的方式,在宋代還沒有出現。當時人喝茶,是利用茶葉末沖製成茶湯,過程十分複雜。而且文人雅士們都十分重視所沖製出來的茶湯的品質,所以茶湯往往需要頗長時間預備。迎客時奉上茶湯尚可準備,要是送客時也要茶湯,就未免過於麻煩了。所以就會奉上甜湯作為送客的飲料。
明代開始,喝茶的形式改變為泡茶。這樣茶的準備就比炮製甜湯方便,而茶在接待客人時的作用則更加重要。清畫家鄭板橋題畫:「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陰中,清光映於畫,絕可憐愛。」又詩:「月光清峭射樓台,淺夜籬門尚半開,樹里燈行知客到,竹間煙起喚茶來 ……坐久談深天漸曙,紅霞冷露滿蒼苔」,描寫黃昏時分朋友來訪,主人喚茶招待,二人深談直到黎明。
而端茶送客,不但是會談雙方委婉表達會談結束的方式,也可以是主人下的逐客令。據清代末期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記載:一個新上任的縣令於炎夏之時前去拜謁巡撫大人,按禮節不能帶扇子。這位縣令卻手執摺扇進了巡撫衙門並且揮扇。巡撫見他如此無禮,就借請他脫帽寬衣之機把茶杯端了起來。左右侍者見狀,立即高呼「送客」。縣令一聽,連忙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抓着衣服,很狼狽地退了出去。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清代官場上盛行的風俗——「端茶送客」。
那時,下屬拜見上司,上司雖讓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當上司舉起茶杯做欲喝狀時,則是下「逐客令」的表示,侍者會立刻高呼「送客」。當然,清代官場上的客來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但須上司舉手稱「請茶」且上司先飲,下屬才能端茶品飲。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3月28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