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令人心生嚮往。「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強調地位的崇高。春秋時期,君子變為士大夫的統稱,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如,《春秋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此處君子,小人仍着眼於地位。後來,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即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真正意義上的君子,已與財富、地位無關,說的是一個人的素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孔子認為,君子在團隊中會和大家團結合作,共同努力,謀求集體利益,小人則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而相互勾結。所以說,團隊中,顧全大局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其他人關係融洽,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遇到事情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做到是非分明。小人則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不考慮其他的問題。「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現在團體中會有拉幫結派,搞小圈子的現象,其實是不利於集體良性發展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像大車沒有安裝木輗(古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小車沒有安裝木軏(古代車上置於轅前端與車橫木銜接處的銷釘),怎麼能正常行駛呢?
重承諾,講信用是一個人的美好品質,誠實守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老賴」,「車鬧」、「機鬧」、「霸座」等諸多違法失信不文明行為後,各行各業都已經將失信人列入黑名單,社會各界正在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未來,社會人的良好素養都會得到提高。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一定要算爭的話就是比射吧!比射時,上堂射箭、射完下堂以及射後飲酒,都要作揖行禮。這樣的爭是君子之爭。」真正的君子不提倡爭鬥,要爭,也要有君子之風,禮讓而得,公平競爭。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廣泛的學習文化知識,這樣才能通達事理,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做離經叛道的事情了。知識淵博,更應該重視規範秩序,做個知書達理,懂得禮儀的謙謙君子。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會憂愁,不會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真正的君子內招反省,胸懷蕩蕩,所以不憂不懼。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閑,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就是常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其實,某些時候錦上添花比雪中送炭更可貴,心胸狹窄的人見不得別人的成功,產生羡慕嫉妒恨,恨不得在人家背後絆一跤,插一刀,品德高尚的君子,則會慷慨的助一臂之力。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所謂君子,說出的話一定忠信而內心沒有怨恨,身有仁義的美德而沒有自誇的表情,考慮問題明智通達而話語委婉。遵循仁義之道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強不息。他那從容的樣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終不能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之說,還有很多,能做到其中幾個,一個人的素養和氣質就熠熠生輝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