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找工作,對於剛畢業的畢業生來說,是一大難事。有人畢業即失業,很長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變成了「啃老族」。有人則連續跳槽,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選擇自己他創業當老闆,有人則報考公務員,打算弄個鐵飯碗。那麼,古人是如何求職的呢?他們找工作有什麼訣竅嗎?
對於讀書人來說,考試當官是正途
自古「學而優則仕」,又曰: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對於讀書人來說,參加古代「高考」,獲得帝王的青睞,換個一官半職,才是正途。從社會地位上來說,士農工商,「士」的社會地位也是最高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沒有哪個讀書人不想當官的。陶淵明也不是不想當官,而是厭惡那個官場太黑暗了,不想當那樣的貪官、諂媚之官而已。
但讀書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通過考試當官的。在隋朝以前,是沒有科舉考試的,而是察舉制。所以對於廣大的讀書人來說,特別是寒門讀書人,你得感謝兩個人,隋文帝和隋煬帝。正是這兩位皇帝,開創了科舉考試的偉大時代,而被後世的帝王繼承之。自從有了科舉考試,寒門學子才有了向上流動的希望。
歷史有據可查的第一位高考狀元名叫孫伏伽,末代狀元名叫劉春霖。從隋唐到清末,一共產生了500多位狀元(或說504,或說592),可考的榜數為745榜。有了科舉考試,才有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才有了「萬般緣下品,唯有讀書高」。在中國的國情下,生了孩子,讓他讀書識字,將來考個功名,成為每個家長的第一選擇。因為只有靠讀書才會出人頭地。這是最靠譜的選擇。
對於武人來說,投軍、保鏢是首選
讀書考到功名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書,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書的。除了文以外,還有不少中國人練武。習武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用來殺敵禦敵。武術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武術,儒學六藝中射箭與駕車都是六藝之一。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都是具有武術根底的人,荊軻刺秦王,沒有武術技能是不可想像的。
武人的職業出路,一般有兩個,一是投軍,為國效命。二是當保鏢,為財主效命。古時戰爭頻繁,許多寒門靠當兵博取了功名。最著名的後漢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都出身卑賤,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賣綠豆的,張飛是沽酒賣肉的。三人都有武藝,有共同的志向,相約共同投軍,創出了一番事業。劉關張是古代武人求職的一個縮影。
南北朝時的楊大眼,也是出身卑賤。投軍時參加考試,靠奔跑速度快獲得考官的青睞,當上了軍官。所以對於武人來說,在軍中武藝高強拳頭硬,是當官的捷徑。當然,軍中也講謀略,但那是個最「叢林社會」的地方,沒有兩下子,是很難在士兵中吃得開的。
除了當官,就是當保鏢。中國最早的保鏢,至少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北魏時期,那時就出現為客商和官宦在旅途中提供人身和財物安全服務的保鏢。清朝的著名俠客大刀王五,就是保鏢行業的老大,最後抗擊八國聯軍而死。除了押送貨物,還有一行保鏢是看家護院,當然也有給皇室看守護院的,被稱為大內高手。傳說中的展昭,就是御前帶刀侍衛,這都屬於武人的職業選擇。
有關係的找人推薦,沒關係的毛遂自薦
在科舉考試之前,我們國家對於用人,是看人下菜碟的,窮人一般沒有當官的希望,因為實行的是察舉制,察舉制是最容易走後門的,所以形成了士族社會。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總之是有錢有勢的人形成了一個固有階層,三國時的袁紹、袁術,總是在人間吹噓「四世三公」,其實講的就是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當官的。這些當官的並不是比別人學問高,袁紹、袁術跟曹操、劉備、孫權比,都不能稱為「英雄」,但他們因為家庭的關係,佔據了比別人高得多的社會地位。因為門閥的關係,在察舉制中佔據先機,可以優先推薦,甚至直接薦到皇帝那裡去,擔任高官。而關羽、張飛這樣的人,縱使本事再大,也沒有人推薦的,只能給劉備當個步弓手、馬弓手。而諸葛亮那樣的天才,因為沒落了,也只能在家種地。
對於沒關係又確實有本事的人,還有一招,叫毛遂自薦。春秋戰國時期的毛遂,因為自薦成功,獲得了一個成語。蘇秦也靠向六國君王自薦,身佩六國相印。韓信多次自薦,最後在蕭何的幫助下,成為劉邦的大將軍。諸葛亮更是自薦的典型,只不過他採取了另一個套路,讓司馬徽先做宣傳工作,吸引劉備去拜訪他。他這個套路和姜太公一樣,是十分高明的自薦方式。
唐朝的白居易,是個著名的詩人,其實他還是一個毛遂自薦的典範,他在京城過不下去了,寫了一首詩找到當時的高官顧況,請顧況指點指點。結果顧況一看到這首詩,立碼就不是鎮定了,發現了這是個大大的人才啊,於是做了他的伯樂。白居易的這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也曾自薦,他寫了一封自薦信,名叫《《與韓荊州書》,開頭就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李白那麼高傲的人,求職說出這樣的話,求職心情可見一斑。
拜師學藝,自主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士農工商,古代四大行業。對於農民來說,這個職業雖說在古代社會地位高,但只能說明古代的統治者重視農業,「以糧為綱」,農民本身並不富裕,富的是地主。而且,農民這個職業,並不需要求職,大多是子承父業。實在考不上功名了,也沒有投軍,如果父輩是農民的話,那只有繼承這個職業,接著種地了。
除了考取功名和投軍以外,還有兩種職業值得一提,那就是「工」與「商」。「工」是指「工匠」,這個行業就多了,所謂三百六十行,大多數屬於工匠這一行。也就是俗話說的學個技術。至於是瓦匠、木匠、玉匠、鐵匠、理髮匠還是什麼工匠,得看你的機緣了。拜師學藝當個工匠,在古代來說也是一個選擇。可別小看工匠,不管什麼朝代,多麼亂的朝代,工匠一直是受歡迎的。即便是成吉思汗屠城,也是留下工匠的。因為要靠他們幹活呢。
至於商人,在古代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但商人雖然社會地位低,卻得了實惠。一般商人是有錢的。著名的陶朱公,就是曾經的越國大將軍范蠡;另一名端木賜,則是孔子的學生子貢。這都是商人的典範。經商屬於自主創業型,在古代雖然國家不號召,但國家只是出於商人流動性強,不好管理的角度。歷史上出了許多商人巨賈,他們的日子過得很好,自主創業經商,雖是不得已的選擇,但一但成功了,不失為「翻身做主人」的典範。
當然,大多數的國人,在古代是屬於拼爹型的,子承父業的多。所以也就有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之說。雖是戲說,但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職業的連續性。所以很多人是「家傳」的手藝、祖傳的職業,就連當官也是世襲罔替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動畫《三國志 燃燒的長江》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