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人避暑也分三六九等,富人避暑方法多

古人避暑也分三六九等,富人避暑方法多

   眾所周知,電扇與空調,是最好的消暑電器。但電扇與空調,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電扇發明不到二百年,空調的發明也才一百多年。那麼,在沒有電扇與空調的漫長古代,人們是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天的呢?

富人辦法多,多種方法避暑熱

  在沒有電扇和空調的時代,對於富人來說,有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到不熱的地方去避暑。最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咸豐皇帝,在承德建了一個避暑山莊,每年夏天就要到那裏去避暑。其實別的富人們,雖然不像皇帝那樣有那麼大的實力,但也可以通過遷移暫時度過炎熱。現在的富人們,不是冬到三亞,夏到東北避暑嗎?古人也懂得這個道理。

  第二種方法是自建「涼亭」,在「涼亭」裏休息。方法是將水利用水車引到宮殿頂上去,然後水流再順着屋簷飛泄而下,形成人造瀑布,在人造瀑布裏面生活,涼風陣陣,避暑消熱最好了。當然,這得有巨大的經濟實力才可能辦到。唐朝時就有「自雨亭」,是御史大夫王鉷所建,「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防暑效果很好。

  第三種辦法是雇人扇扇子,古時雖沒有電風扇,但有人工的扇子。不管是皇帝還是貴族地主,都會雇傭丫環傭人,在旁邊打着扇子。這種方法是純人工作業。富人是舒服了,但勞動的人累夠傖。

  第四種辦法是冰塊降溫,食用「寒食」。古代其實也是有冰箱的,只不過這種冰箱不是用電的,而是提前在冬天將冰塊儲存在冰窖裏,夏天再取出食用。唐朝的楊貴妃,還用大量的冰塊環繞大廳,這種避暑效果很好,但費用很高,除非官家可以享用。負責管理冰塊的官員,叫做「淩人」,古代的冰箱,叫做冰鑒。所以古代也是可以食用冰鎮水果與冰鎮果酒的。世界上最早的「霜淇淋」,是中國人發明的。清朝有十八座冰窖,專借皇家使用。

  第五種辦法是使用消暑用具。比如古代的富人們夏天睡覺,用瓷枕和石枕,宋代詩人張耒曾經做詩《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中說:「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可見其防暑效果不錯。

  第六種方法是穿用材質透氣、輕盈的衣服,可以起到消減暑熱的效果。當然這也是富人才能辦到的,窮人衣服沒有幾件,就無法挑剔了。

  第七種方法是挖深井採集涼氣。三國時期曹操就造了「冰井臺」,通過挖深井採集冷氣。據說這個冰井臺就像一個大冷庫,夏天之時可以有涼氣從井裏冒出,而冬天有暖熱的氣奔出。就象空調一樣,可以調節室內溫度。

窮人無奈何:強忍暑熱盼秋來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富人們小日子是過得舒舒服服的。雖然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大多數的事情,還是金錢能夠擺平的。窮人則不同,面對炎火夏熱,基本靠忍字工夫,盼着炎炎的夏天快點過去,等到秋天就涼快了。

  當然,窮人也有窮人的避暑方法。

  第一種,河裏洗澡。這是最好的避暑方法了,用水降溫,物美價廉,又沒人收水費。所以有「水條件」的地方,基本上避暑就靠水了。

  第二種,樹蔭扇扇。扇子是物美價廉的消暑用品,窮人也買得起。實在買不起,弄片樹葉子也可當扇扇子用。炎熱的夏季,儘量在樹蔭下,不直接讓太陽曝曬,熬過夏天就好了。

  第三種,心理療法。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靜下心來,還真的就沒有那麼熱了。白居易有一首《消暑》詩這樣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第四種是選擇低溫處避暑。窮人雖然不像富人那樣建個避暑山莊,建個涼亭使用,但也可以因陋就簡,自行選擇低溫的地方。有大樹的地方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有山的地方鑽到山腳下的洞穴裏去,黃土高原也可以挖個地窖窯洞,這裏都是陰涼、低溫所在,可以避暑。

  當然,如果遇到無法避暑的情況,窮人可就受了罪了,弄不好有中暑的危險,嚴重的可危及生命。古代和現代一個理,外面作業的工匠,田裏勞作的農民,因罪受懲的罪犯,都無法避暑,著名大詞人蘇東坡,就是因為被流放,回京的路上中暑熱死了。另一位大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上任途中也中暑生病而亡。還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最後也因中暑而病逝。可別瞧不起暑熱,稍有不慎,人體是禁不住高溫折磨的。

古人中暑怎麼辦,搶救極時得當可活命

  富人有富人的辦法,窮人有窮人的辦法,但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免不了在夏天中暑。大文豪蘇東坡、金石專家趙時誠、大將軍鄭成功,這三位都不能算是窮人,都最後都中暑而逝。古人中暑怎麼辦?答案就兩個:一個搶救極時、得當,可保活命;一是搶救不及時,不得當,命喪黃泉。

  上面說的蘇東坡、趙明誠、鄭成功就是個反面例子。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本來就年老多病,遇到夏天朝廷大赦,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他歸心似箭,不幸中暑。家裏人根本就沒有搶救,不倉促離世了;趙明誠急著去見皇帝,時間正值酷暑季節,不幸中暑。也是來不及搶救,沒有遇上良醫,從而去世;鄭成功中暑,倒是有中醫在場搶救,但這個中醫是個庸醫,確診是中暑,但沒有下好藥,沒有搶救得過來。「投以涼劑,是晚而殂」。

  清代的大詩人、大作家袁枚,也曾經中暑。中暑後家裏有請來了呂醫生。這個呂醫生是個庸醫,給袁枚開藥服用後,袁枚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病情更加嚴重,奄奄一息的樣子。袁枚命不該絕,此時正好有一個好朋友趙黎村來訪,而趙黎村是個高明的醫家,一看就知道袁枚中暑後用藥不對,改用自己開的藥方,結果救了袁枚一命。袁枚賦詩贈曰:「活我自知緣有舊,君離轉恐病難消」。可見中暑在古代是可以治好的,只不過看誰治,怎麼治。

  科學的進步,使暑熱不再是個難題,現代的普通人,也可使用電扇、空調,在夏天吃上冰涼的西瓜,喝上冰鎮啤酒,這是連古代的帝王也享受不到的生活呢。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