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要將屈原與端午節捆綁在一起?  

為什麼要將屈原與端午節捆綁在一起?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端午節與屈原的關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

據考證,端午的「龍舟競渡」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渡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古代百越地區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古越族。

專家推測,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製在獨木舟上,又劃着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隨著龍神觀念逐漸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意識後,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並從中產生出競渡的遊藝形式,此後漸漸形成為中國各地的傳統風俗。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裏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樹立屈原這麼個典型,目的是讓廣大老百姓學習領會貫徹去忠君愛國。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6月18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