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屈原:偉大的殉國者

屈原:偉大的殉國者

   楚國大夫屈原本是個極有才能的人,也是一個得到重用的人。他讀書很多,知識面廣,而且記憶力強,長於治亂,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表達極為熟悉。入朝廷就與國王議定國家大事,以發號令治國;出朝廷就接待賓客,應對各國來訪諸侯。(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上官大夫與其爭寵,就造謠攻擊他,說:國家每出一個法令,屈原都說是自己寫的,「非我莫能為也」。這樣,楚王感到憤怒,就逐漸地疏遠屈原了。
  
  此後,楚國不斷地出現受辱於秦國的事情,張儀說「只要楚與齊絕交,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待楚與齊絕交後,張儀又說:「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里。」楚懷王大怒而攻秦,秦大敗楚國,斬首八萬。第二年,秦割漢中地與楚和,楚王說:「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但楚懷王竟聽信寵姬鄭袖,釋張儀,與秦和好。屈原諫楚王:「何不殺張儀?」懷王雖有所覺醒,但已追不到張儀。後,秦國邀楚懷王去秦,卻埋伏兵絕楚後路,逼楚王割地。楚王不從,竟死於秦。接下去的楚頃襄王,比懷王還要昏庸無道,將堅持正義的屈原流放。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屈原恨楚王不能辨明是非,而被讒言和誣陷所蒙蔽,邪惡之人危害國家,卻容不得方正之人,所以屈原積憂愁和深沉的思慮而作《離騷》。(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在留下了大量詩篇以後,屈原毅然投汩羅江,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筆者認為:
  
  屈原的投江,是看到了楚國的腐敗,壞人專權,絕望到極點,性質上屬以身殉國。
  
  有人問,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頻繁,為什麼屈原不離開楚國呢?
  
  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是人才大流動時期,比如:
  
  孫武,齊人,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後為吳將軍,在吳伐楚、伐越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吳起,衛人,魏文侯以吳起為將,擊秦,拔五城。後為魏西河守,以拒秦、韓。
  
  伍子胥,楚人,投奔吳國,吳王闔閭召伍為行人,與謀國事。
  
  伯喜,楚人,夫差立為王,以伯喜為太宰,習戰射。
  
  商鞅,衛人,西入秦,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行變法令。相秦十年,使秦國最強盛的國家,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秦,東周洛陽人,以合縱之術遊說六國,為縱約長,並相六國。趙王封之為武安君。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蘇代,東周洛陽人,蘇秦的弟弟,為齊重臣。
  
  張儀,魏人,與蘇秦合縱術相對,行連橫術,遊說六國,相秦,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武信君。在三次出使楚國後,楚王「以相印授張儀」。
  
  公孫衍,魏人,張儀死後,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
  
  甘茂,楚下蔡人,為秦定蜀,升為秦右丞相。
  
  范睢,魏人,相秦,秦國制定遠交近攻政策的重要謀略,罷四貴之權。
  
  蔡澤,燕人,相秦,東收周室。
  
  樂毅,魏人,相燕,聯合五國之兵伐齊,齊大敗。威震一時。
  
  李斯,楚上蔡人,為秦廷尉,丞相,為秦統一六國作出重要貢獻。
  
  屈原為什麼沒有選擇到別的國家去發展呢?這要從屈原的身世進行分析。
  
  他在《離騷》中說自己出生高貴,非凡人可比:「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古帝顓頊的稱號,是楚國國君的祖先。春秋時楚武王有子名瑕受封于屈邑,子孫因以屈氏。所以屈原的祖先是高陽氏。朕,我。皇,形容美好、光輝。考,是死去的父親。伯庸,是屈原父親的字。然後又寫「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楚國的先君三代有完美無缺的品德,所以輔佐君王的就有許多賢臣。「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眾多的花椒,筆直的肉桂,哪裏只有那幾種香草?屈原自比香草。「亦餘心之善兮,雖九死而其猶未悔。」我的心太善良啊,即使死九次也不後悔。
  
  貴族出生的屈原已經把國家、貴族兩者緊緊聯繫在一起,哪有屬於楚國一部分的貴族背叛楚國的道理呢?國君聽信讒言,只有氣在心裏,書於筆端,但至死也不離開楚國。這是否是後人所說的「愚忠」?愚也,笨也,不明是非。忠也,心悅誠服地跟著走。「愚忠」的意思是君主是個壞人也要忠於他,跟著幹壞事,但屈原顯然不是,屈原是在堅持與君王的不正確行為鬥爭無效的情況下自殺的,與「愚忠」截然不同。「愚忠」是對國君而言,愛國是對國家而言。
  
  那些選擇去別國的人,基本上身世都比較貧寒或在國內得不到發展。
  
  這裏要說明的:
  
  第一,屈原的投江與伍子胥忠於吳國而被吳王夫差所殺、與商鞅忠於秦國而被秦惠王所殺、與大夫種忠於越國而被越王所殺、與李斯忠於秦朝而被趙高所殺等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屈原是忠於國家而自殺,伍子胥等人忠於國家而被害。

  第二,屈原的世界觀與老百姓相距甚遠。
  
  下面是《屈原賈生列傳》的一段原文:
  
  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夫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於世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就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他的投江又是士大夫清高文人品質的自我完善,一個只求混飯吃的老百姓是不能理解的。
  
  由屈原的投江,而引出了中國人的一個節日——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包棕子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愛國者。由一個人的行為而產生出一個節日,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是唯一的。最馳名的帝王,也沒有這樣的待遇。1972年,毛澤東曾將《離騷》贈送給前來訪華的日本首相。
  
  屈原的愛國精神得到了世世代代千千萬萬人民的認可。人民,始終是不會錯的。應該給屈原應有的歷史地位——偉大的愛國者。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