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陛下稱呼君主的現象,在戰國已經出現。那時也可稱君主為「足下」,如《戰國策•秦策三》載范睢寫給秦昭王的信中,有「望見足下而入之」之句,南宋初年鮑彪注曰:「不斥王,故指其足下之人,猶陛下也。」後來,足下之稱用於同輩,對君主只稱陛下。
稱君主為陛下的原因,東漢末年蔡邕在《獨斷》卷上解釋得很清楚: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為「朕」,臣民呼之為「陛下」。「陛」是登堂入室的台階。天子坐朝,有近衛之臣持兵器列於台階兩側。群臣與天子交談,不敢直接對天子說,就呼喚站在台階上的人請他轉告,這叫「因卑達尊」。這樣的詞,還有「足下」、「左右」、「執事」、「從車」等。
「足下」、「左右」之類的稱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沿用到五四以後。魯迅寫信就常常稱人「XX足下」、「XX左右」,如在1931年寫給許壽裳的信中就稱他為「季黻吾兄左右」。季黻是許壽裳的字,意思是:我不敢直接對老兄您說話,只能讓您左右的侍從之人代為傳達。至於許壽裳身邊有沒有侍從,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麼殿下、閣下、節下、麾下,又是指稱甚麼人呢?
殿下:殿下的本義是宮殿階陛之下。漢代「殿」的地位比「宮」略低,故稱王侯為殿下。如《三國志•魏書•杜襲傳》中杜襲對魏王曹操說:「若殿下計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計非邪,雖成宜改之。」這是「殿下」一語的最早出處。唐代以後,殿下一般多用於稱呼皇太子,也用以稱呼皇太后和皇后。今天,在稱呼君主國的王儲、親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時等仍稱殿下。
閣下:閣下最初只用於對中央宰執之臣和地方郡守一類高官的敬稱,後來就用濫了,各級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稱呼。「閣下」一稱至今仍用於外交場合。
節下:節下主要用於魏晉時期。「節」是軍中權力的象徵,大將常有「持節」、「假節」之銜,故而對高級武將尊稱為節下,如《晉書•殷仲堪傳》中有「願節下弘之以道德」語。後世對使節及地方疆吏也稱「節下」。
麾下:麾下也是對將帥的尊稱。麾下的本義是在將帥的指揮旗之下,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因此,麾下也成為對將帥的一種尊稱,如《三國志•吳書•張紘傳》:「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後世也用麾下指部下。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9月14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