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新年習俗的背後

新年習俗的背後

春節是中國農民的歲首,亦是全球華人最重視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大抵源自原始社會時代的「臘祭」;意表百姓經過一年勤勞,於年終歲首之際,把農臘所獲來祭祀上天和祖先,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相傳遠古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一來,不單為人帶來惡運,而且令樹木凋謝,百物不長;「年」一過,大地回春,萬物重生。因此,在大年初一大家互相探望,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這一難關。

過年的傳統活動都是要求全家人參與的。年廿八洗邋遢就是要全家人一起大掃除,希望把往年的霉氣掃走,燒柚子水給各人洗頭洗澡則希望可以消災去病。除夕是一年最後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一家人要回家吃團年飯,務必等至全家到齊才可「起筷」。年夜飯各樣菜都要吃,其中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意表長長久久;「菜頭」意表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魚丸、蝦丸和肉丸,取其「三元及第」之意;魚不能吃光,意指年年有餘。

吃過年夜飯,長輩會派壓歲錢,古時紅封包內裝着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意指長命百歲,現今則以貨幣代替。傳統上子女除夕守歲到天亮,是為了祈求雙親長壽。大年初一不可以掃地,以免送走財氣,若不慎打碎碗碟,要說好意頭的說話,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

相傳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更窮,所以出嫁女兒年初二才回娘家,並帶備賀禮、攢盒和生果等與丈夫兒女回娘家向父母拜年,還要斟茶給父母長輩,以示孝敬。

其實新年習俗又何止以上所講,尚有謝灶、舞獅子、耍燈籠,貼揮春、蒸年糕、包餃子、逛花市和賞燈會等等,多不勝數。這些過年習俗,對中國人家庭來說意義深長。新年春節前各省市的外地民工在車站前多少個晚上的苦等,就是為了購得一張回鄉與家人度歲的車票。

過年習俗和活動是向上天的感恩和祈求,是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激,是長輩向晚輩的祝福,是子女向父母表達孝順尊敬的機會,是一家人團聚的難得時間,是生活奔波的人有幾天歇息,使更有力面對新一年的挑戰的假期。

牛去虎來,新一年也許仍會陰晴不定風霜雪雨,盼望大家在過年的習俗和活動中,於熱鬧處體會親情的溫暖,於寧謐處細味生活的色彩。年關縱然難過仍可過,讓我們懷着喜樂的心迎接春風春雨春色,放眼新年新歲新景。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2月2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