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缺少了鹽,都將失去競爭力乃至無法生存。反之在古代,一個國家有鹽就意味着富有。《漢書》曰:「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食鹽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軍隊更是尤其重要,軍隊缺少了食鹽簡直是滅頂之災。西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的軍隊已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勁之師,所向披靡。短劍、投槍和盾牌是羅馬士兵征戰世界的標配,但是當時他們還隨身攜帶者一個皮製口袋,裏面裝着羅馬帝國配發給每一個人的特殊軍餉,即食鹽。就這簡簡單單的食鹽,它可以保證羅馬帝國的士兵們有足夠的體力投擲投槍、揮舞短劍,擺脫死亡的陰影。食鹽不僅能保證像軍隊這樣大運動量人群的體力恢復,也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腎通便、殺蟲消炎、催吐止瀉功能的簡易「藥品」,比如大失血的人就需要急飲溫鹽水。又比如誤食了有毒食物,喝點鹽開水,可以解毒。除此以外,食鹽更是具有殺滅病菌、保鮮防腐的功效。因此兩軍交戰,如一方食鹽供給充足,士兵們則體力恢復快,如果遇到腸胃疾病、伏天中暑、食物中毒、失血過多、傷口消炎等情況,被救活的可能性更大,那麼軍隊減員就能得到控制。同時,士兵還能享受到經過食鹽處理後的防腐食品,比如肉類。反之食鹽供給不足的軍隊,其作戰情形可謂是簡直不敢想像。
鹽的種類有很多,但是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主要食用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但是根據錢穆《中國經濟史》考證,當時中原人主要還是食用鹽鹵,即池鹽。這個不難理解,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也主要食用的是井礦鹽而不是海鹽。因為海鹽中含雜質較多,要提純成本較高,不經濟。更何況在春秋戰國時期要做到海鹽提純,一是技術難以達到,因此海鹽品質不高;二是就像這樣品質不高的海鹽,成本還高得嚇人。錢穆在《中國經濟史》中還提到一個重要的事情,即鹽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稀缺商品,並非想吃就能吃到,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產鹽的地方不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嶺南、沙北固往往出鹽,大體如此矣。」可見中原當時鹽產區主要在山東齊國,山西三晉,至於嶺南地區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在秦漢以前,這個區域尚未開發。既然如此,那為何處於鹽產區的三晉和齊國未能統一天下,反而是地處西陲的秦國席捲六國?
秦帝國的崛起離不開食鹽資源的支撐與擴張。先秦時期中原主要食用池鹽,佐以海鹽,而且這兩大鹽產區皆在中原。所以東方六國想對付秦國,只要禁止商人向秦國販賣食鹽,不出數載秦國必亂。但是我們發現歷史上並未出現此類策略,因為東方六國知道用此策效果不大,因為關中這個地方太神奇。中原皆用池鹽和海鹽,而秦國人民卻可以獨自食用崖鹽。崖鹽,食鹽的一種,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記載:「鹽品甚多……階、成、鳳州所出,皆崖鹽也,生於土崖之間,狀如白礬。」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凡西省階、鳳等州邑,海井交窮。其岩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其文中所謂的「階」乃指階州,在今天的甘肅武都。其「鳳」乃指鳳州,在今天的陝西鳳縣。可見這兩個地方都在秦國境內。文中說到雖然階州和鳳州沒有池鹽、井鹽和海鹽,但是崖鹽很多,隨便吃。所以上天對秦國很偏心,關中之地不僅地形地勢好,還土地肥沃,更是不缺鹽。不缺鹽這一項可以氣死東方六國,因為你無法對我採取食鹽經濟制裁。
後來,秦國佔領蜀國後,李冰任蜀守期間,「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養生之饒」。李冰創造了鑿井汲鹵煮鹽法,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因為有了李冰的開創,才會有後來譽滿天下的四川自貢井鹽。
秦國自己有崖鹽和井鹽只能保證自己不被別人「食鹽制裁」而亡,但離國家的崛起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秦國要崛起,不僅自己要有崖鹽,還應該擁有更多的鹽產區,畢竟人口的繁衍會越來越多,國家對食鹽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另外,想徹底擊垮對手也必須從其生理上和心理上進行打擊,搶奪敵國的鹽產區是摧垮其軍隊作戰能力,瓦解其國家經濟命脈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秦國通過三場「食鹽」戰爭徹底讓東方六國回天乏術,而讓自己從秦國變成了大秦帝國。
池鹽,雖在三晉地區,但是在晉國解體之後,該鹽產區落在魏國境內。池鹽產區主要在解縣,即今天的山西運城市,當時屬魏國河東郡管轄。西元前 293 年,白起在伊闕擊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這二十四萬斬首也是長平之戰前,秦軍在戰場上殺人的最高數字。戰場上的失利,迫使韓、魏兩國再次做出割地換和平之舉,韓國將自己的武遂、魏國將自己的河東郡割讓給了秦國。西元前 286 年,魏國更是連舊都安邑都拱手讓給秦國了。從此池鹽產區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中原鹽產區的江山倒了一半。
海鹽產區,主要在齊國。西元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五國伐齊,秦國也湊了個熱鬧,趁火打劫。此役,齊國本土慘遭聯軍蹂躪,雖最後復國成功,但從此告別了強齊「東帝」的時代。相信齊國歷經此劫之後,海鹽生產能力受到嚴重破壞。海鹽本來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產量不大,齊國飽受戰火摧殘之後,海鹽產量很難再做到對外輸出。即使能做到對外輸出,想必齊國也不願意賣給曾經狂揍過自己的敵人。海鹽產量少不僅由錢穆論證過,其實讀《史記》也會發現因鹽業致富的商賈也不是做的海鹽生意。比如大鹽商猗頓,做的就是池鹽生意,《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即池鹽。所以,經過五國伐齊之後,中原海鹽產區也基本失去了對外輸出的能力。
即使這樣,中原還有最後的一塊泉鹽鹽產區,司馬遷雖然沒有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到,但他確實實在在存在,而且產鹽量很大,這就是楚國的黔中郡和巫郡。巫郡在現在重慶的巫溪縣,先秦時期這裡曾經建有一個國家,叫「巫咸國」。這個國家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也有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這個國家盛產泉鹽,曾經富可敵國,只是過後被巴國吞併。當時除了巫咸國盛產食鹽外,巴國本身也盛產食鹽。我們要知道食鹽還有一種俗稱,叫「鹽巴」,從「鹽巴」一詞從就可以看出巴人是鹽販子。確實,他們不僅販鹽而且產鹽。巴國有三道泉鹽產鹽區,第一道泉鹽區是清江流域;第二道泉鹽區是伏牛山鹽泉(重慶涪陵區和黔江地區);第三道泉鹽區就是原來的巫咸國所在地(重慶巫溪巫山奉節地區);只不過這三道泉鹽產區都被楚國陸續奪走了。楚國把第二道產鹽區設為了黔中郡,把第三道產鹽區設為了巫郡。敲黑板,重點來了:也就是秦國滅亡巴國之前,巴國的產鹽區早已落入楚國之手,秦國滅巴之後並未得到泉鹽產區。
不過,江山頃刻易手,還是戰神白起為秦國解決了這個問題,斷了楚國覆盤的經濟命脈。西元前280年秦國啟用白起再次伐楚。白起率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楚軍此次作戰算得上拼勁全力,因為涉及保衛首都。但是想不到白起作戰神出鬼沒,次年(西元前279年),一支秦軍突然穿插到楚軍背後,造成楚軍陣腳大亂,楚軍大敗,楚國都城郢被秦軍攻佔。與此同時,白起又成功攻佔了楚國的產鹽區,即巫郡、黔中郡。秦國把巫郡和黔中郡合二為一, 成為了新的黔中郡。
從此,中原地區再無可以支撐東方六國王侯將相和普羅大眾用鹽需求的鹽產大區了,也就剩下齊國殘破的海鹽基地勉強維持。秦國站在食鹽經濟命脈的高地上俯視著東方六國,看其國家經濟如何被瓦解,看其軍隊作戰能力如何被削減。在楚國喪失中原最後鹽產區的十七年後,秦國終於迎來了長平之戰。
文章出處:歷史春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