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關林廟|豫遊中原

關林廟|豫遊中原

位於洛陽市南郊8公里處的關林鎮,鎮因關林而得名,相傳這裡是埋葬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據史書記載,西元219年,東吳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蜀漢守將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後被吳將馬忠所獲,在臨沮漳鄉被殺,孫權為了嫁禍於曹操,將關羽首級盛在木匣,派人星夜送至洛陽。曹操識破孫權之計,便刻木為身,以王侯之禮,把關羽安葬於洛陽城南。曹操親自拜祭,並追贈關羽為荊王,蜀漢則追諡其為壯繆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趙佶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至明朝萬曆22年(1594年),將關羽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1614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廟植柏,同孔子一起作為文、武聖人「廟祀無垠」,清代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始形成今天的規模。按照封建時代的禮制,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這同孔子的墓園稱作孔林是一個道理。

關林北臨洛水,南望伊闕,佔地百畝。有殿宇廊廡亭閣150餘楹。現存碑刻70餘通,石坊4座,大小石獅、鐵獅110多尊,古柏800餘株,塑像10餘軀,墓冢1座。院內殿宇堂皇,古柏蒼鬱,隆冢豐碑,幽雅偉麗。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布列著舞樓、大門、儀門、石欄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最後為關冢。軸線兩側對稱聳立著鐘、鼓樓及華表、焚香爐、配殿、長廊等,設計巧妙。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十三都要在此舉仃大會和演戲。關林正門為五開間三門道,朱漆大門鑲有81個金黃乳燈,享有中國帝王的尊貴品級。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殿宇蓋顯高聳、飛翅淩空、氣勢崢嶸。正門上,有12幅明代俘雕木刻。説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正中為關公身著帝王冠服的座像,面上涂金。左邊是周倉、廖化,右邊是王甫、關平,周倉持刀,關平捧印,皆穿鎧甲,廖化、王甫則是文職裝束,面帶笑容,五尊像皆高逾5、6米,背後又有關羽、關平和周倉三人的戎裝像。二殿即武殿,上面的匾額「光昭日月」為光緒題字,正中關羽戎裝座像,周倉、關平分侍左右。傳説關羽為丹鳳眼,平時瞇縫著,一旦睜開,就是要殺人了。這座關羽座像就是睜著眼睛,目視東南,面帶殺機。因東南方向正是東吳地界,關羽被東吳所殺,怒視東吳,是要向孫權討還性命。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即春秋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三殿廳內有關公秉蠟看「春秋」的坐像及臥像。第一座殿內三殿內有兩座關公像,左邊是關公夜讀《春秋》,右邊是關公睡像。讀書像關公長髯幾乎垂到地面,凸起的「將軍肚」據説是這座像的精華。據説古時候為了把人像塑得威武,通常採取兩種做法,一是把像塑得高大,一是給人物塑一個將軍肚。關公睡像有個機關,按動機關這座像就可以坐起來,但現在機關壞了,所以看不到塑像坐起來的樣子。

關林後院還建有一清代石龍碑亭,也稱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篆書「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亭前有石坊,高6米,寬10米,正額題:「漢壽亭侯墓」,作三門道,坊上題聯甚多,均是歌頌關羽之作,書體皆為明清書法,值得欣賞。關林俗稱關帝冢。關羽墓在軸線建築最後。關冢平面為不規則的八角形,圍墻用磚砌,佔地約250平方米,冢高10米,猶如山丘,傳説關羽的首級就埋葬在此冢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