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文化發源地|豫遊中原

文化發源地|豫遊中原

在遠古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黃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有多種形式的文化發源和發展,河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地區。

河南鄭州新鄭:裴李崗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約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間,由於最早在河南鄭州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佈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河南漯河市: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面積約55000平方米,於1979年秋賈湖村民修築護村堤期間,村小學師生在取土坑內開荒種地時發現。賈湖文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作為9000年前人類文化的象徵,賈湖文化是人類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仰紹文化

仰紹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1921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澠池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紹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紹文化的中心。仰紹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河南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其中河南的淮陽、登封、、郾城、輝縣有夏代龍山文化城堡遺址。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文化

二裡頭文化是中國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村的二裡頭遺址而得名。時間為大約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地域範圍為河南中、西部的鄭州、洛陽附近和伊河、洛河、潁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帶。1952年,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被發現,這是最早發掘的二裡頭文化遺存,當時並未對此類型的文化進行命名。該文化因1956年發掘鄭州洛達廟遺址而曾一度被命名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發掘二裡頭遺址以後,由於其更具典型性,因此這種類型的遺存便被更名為「二裡頭文化」。目前二裡頭文化已經發現近百處遺址,有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裡舖,臨汝煤山、鄭州洛達廟等。

河南的古老王朝

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中國史書記載的最古老的部落聯盟國家,中國史上最早的奴隸制世襲王朝。它經歷多次遷都,由偃師二裡頭(今河南洛陽偃師)建都,後遷都陽城(今河南鄭州洛陽登封),後遷都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

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它的主要都城殷,就位於今天的安陽。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前11世紀,西面的周消滅了商朝,建都於今陝西西安附近。前771年遷都雒邑,開始分裂動盪的東周時期,那時今河南地域屬許多小國,如戴國、陳國、蔡國、曹國、鄭國、衞國和宋國。北面的強國晉國後來分為三個國家,其中韓國(戰國)的都城新鄭和魏國的都城大樑(開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內。南面的強國楚國也在河南南部擁有南陽等地域。最終,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國消滅了所有諸侯國,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