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九州之中|豫遊中原

九州之中|豫遊中原

河南簡稱為「豫」,源於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為九州,稱中原地區為豫州,這便是河南簡稱「豫」的來歷。《周禮‧職方》中對豫的解釋是:「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雲豫也"。近代學者又稱「豫」字與上古時期人類為指導農耕生產,仰觀天象,制訂曆法有關。所謂「凡大皆稱豫」、「惟天為大」。《甘石星經》中說:「填星,主嵩山,豫州。」填星,即鎮星、土星。《史記‧天官書》云:「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這樣一來,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對應起來。

在5000-4000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河南省是中國傳統地理概念中「中原」的主體,又有「中州」、「豫州」、「中土」、「中夏」、「華夏」、「中華」之稱,「中國」一詞源自河南省洛陽市。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在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臺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當今河南~

河南,國之中央,古稱中原,地處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簡稱「豫」,省會鄭州,因其大部分位於歷史上的黃河中下游以南,故名河南,東與山東、安徽相鄰,北與河北、山西相接,西接陝西,南連湖北,承東啟西、聯南望北。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華夏曆史文化的中心,曾長達五千年居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更是誕生了洛陽(十三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七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商丘等舉世聞名的古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佔其四,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聖賢文化、武術文化、宛商文化等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詩詞文化、禮儀文化、戲曲文化等博大精深;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的發源地。

省內文物古蹟、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嵩山、雲臺山、紅旗渠、林慮山、南灣湖、雲夢山、大伾山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農業大省同時也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GDP總量連續十多年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