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小麥到了收穫的時節,中原大地一片繁忙的景象,豐收過後,支撐麥粒成長的麥稈卻成為了無用之物。或被焚燒,或被還田,在普通人眼中麥稈就是百無一用的農田廢物。
但是,上世紀80年代起在中原地區興起的麥杆畫,卻是一門變廢為寶、點草成金,將麥稈的「無用」變為「有用」的藝術。
麥杆畫也叫麥秸剪貼、麥稈剪貼,是利用麥秸自然光澤和搶撕成絲的特性,經燙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搶」等特殊工藝,或平貼,或直接用麥秸逐層粘堆而成的畫作。麥杆畫是中國古文化藝術的一塊瑰寶,和剪紙、布貼同屬剪貼藝術,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
相傳,東漢劉秀被王莽追殺時,萬般無奈,藏於麥地之中,麥草隨即化為樹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視麥草為祈福迎祥之草,遂製作麥草畫,供奉朝廷。隋唐時代正式作為宮廷工藝品,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宋朝末年,濮陽民間出現了利用椿膠、桃膠拼貼出的麥稈扇子、昆蟲之類的小造型。但千年以前的事情,只憑故事真偽難辨,麥杆畫實物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直到秦懷王墓葬發掘時才有實物出土面世,出土的麥杆畫原作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水浸土埋,仍然色澤鮮亮,令人嘆為觀止。
後來,中國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在挖掘研究古老工藝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有關資料潛心鑽研,大膽實踐,終於成功恢復了這一古老的麥稈藝術,使麥稈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以傳承和發展。由於製造費時,又極具藝術價值,麥稈畫一直被視作高檔飾品懸掛於殿堂閣樓、豪門貴舍之中
雖然麥稈畫製作工藝複雜,一幅高品質的麥稈畫就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製作。但是麥稈畫的市場環境非常好,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家庭裝飾的需要也在提升,麥稈畫質樸不張揚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有市場,當然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麥稈畫的製作當中,這麼技藝也沒有傳承的擔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