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農商客旅的夥伴|宋人市井

農商客旅的夥伴|宋人市井

 

除去馬和驢,《清明上河圖》裡出現最多的動物就數牛了。對宋人來說,牛最重要的用途無疑是耕地。宋人對耕牛非常保護:夏天天氣炎熱,要趁著日頭沒出來時牽牛耕種,以免熱壞耕牛;冬天天氣寒冷,又要給耕牛穿上厚厚的蒿草「牛衣」只有陽光明媚時才牽出來曬曬太陽。陸遊在詩裡面說「飯牛三更起,夜寐不敢熟」雖然是南宋情景,也可以反映出整個宋代農家對耕牛的重視程度。

 

包拯在出任天長縣知縣時,曾遇到過一起離奇的「割牛舌」案件:一位農戶發現自家耕牛的舌頭不知被誰給割掉了,他連忙報官,要求追查元兇。包拯聽完案情,似乎很不耐煩:「牛沒了舌頭還有什麼用,你回家把牛殺了賣掉就是,報案純屬浪費時間。」說罷,就匆匆退堂了。農戶無可奈何,只能按照知縣的要求,回家殺牛。當晚,就有人去包拯處告發農戶私殺耕牛。包拯吩咐衙役們把告密者當場拿下,升堂審訊。原來此人正是割牛舌的元兇。他與農戶早有私仇,想到私自殺牛在法律中是重罪,會被判以極刑,於是處心積慮割牛舌來誘使農戶殺牛。

 

宋代不僅私殺耕牛會獲罪,關於殺牛吃牛會遭到報應的傳說也廣為流傳。《夷堅志》裡屠戶陳貴的故事最為離奇:陳貴是封丘人,號稱一生殺牛千百萬頭。突然有一天,他得了怪病,人莫名其妙地消痩起來,甚至開始發狂,跑到田地裡吃草。家人把他捉回來,找人診治,卻始終找不到病因。陳貴的病越來越重,病死之前甚至發出和牛一樣「哞哞」的叫聲,死後還長出了尾巴,這時人們才知道他的病其實是屠牛的報應。

 

北宋時牛還是拉車的好手。因為馬匹缺乏,而驢子又體形痩小,負重致遠的任務只好落在牛的身上。宋代牛車既有客車也有貨車。北宋時女眷出行要乘坐一頭牛拉的廂車,車頂有棕蓋,前後又有構欄門和垂簾,將夫人小姐們和大街上的擾攘嘈雜分隔開來。而長途旅行或多人出行時,則可以選擇由三頭牛駕駛的廂車,這種車子的車廂比較大,幾個人坐在一起也不覺得愁悶。還有一種雙層車廂的三牛廂車,上層可以當作臥鋪。拉貨的牛車也很多,運送的都是大宗貨物,像開封城中的酒店,就常用牛車來運送酒桶。說起來,牛和牛車實在是當時交通運輸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

 

如果說牛到現在仍是北方最常見的牲畜,那同樣在《清明上河圖》中佔據一席之地的駱駝,對現代人可就有些陌生了。一看到駱駝,不免會想到西域風情。其實在宋代文獻裡一般被稱作「橐駝」的駱駝,在北宋時的北方地區,尤其是汴梁城周邊,算不得罕見。西域商人牽引駱駝來內地行商古已有之,內陸人馴養駱駝來運輸重貨也成尋常。宋真宗時的宮廷畫家馮清就是因為家住商旅雲集的汴梁城南,有機會時常觀察駱駝而成為畫駝高手的。汴梁城中甚至還設置了駝坊,專門飼養駱駝供官府運送軍需物資。

 

駱駝耐旱耐熱,所以是夏天出行時運送行李的首選。《宋朝事實類苑》裡記載,宋真宗天禧年間,一名武將在酷暑時節用十幾頭駱駝運送自己的行囊前往齊州赴任。行至中途,恰有一隻老虎帶著幼虎蹲踞路旁在覓食。駱駝一看到老虎,馬上大聲嘶叫起來,對著老虎又踢又踹。縱然是獸中之王也被嚇得不輕,連自己的三隻幼崽都顧不上,匆忙逃走了。或許體型龐大且具有攻擊性,也是人們選擇駱駝運輸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