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是將糧食碾磨成麵粉的傳統生活工具;石臼,有大有小,如搗蒜、研藥用的就是小石臼,而用來舂糧食的則是大石臼。以前農村比較常見,不過現在很少人在用了。
石磨是將糧食碾磨成麵粉的傳統生活工具,相傳為魯班發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後逐漸式微。
一盤石磨由上下兩扇尺寸相同的磨盤(直徑為1米左右、厚度為30釐米左右)構成。兩扇磨盤正中心有凸凹相對的短木軸(磨臍子),以保證上扇磨盤轉動時不會移位。兩扇磨的接觸面上鏨有排列整齊、順序相反的磨齒,用來碾碎糧食,磨齒由內到外由粗到細。上山磨盤上有兩個圓洞,叫「磨眼」,磨盤上的糧食從磨眼漏到兩扇磨盤之間,隨著上扇磨盤的轉動,糧食便被碾碎。為了調節糧食下漏的速度,還要在磨眼中插上一兩根筷子之類的細棒,叫作「磨籌」。
在一間空閒的房子裡,用土坯搭成圓形檯子,叫「磨台」,把下扇磨盤固定在磨台中間,磨台邊緣超出磨盤約40釐米,用來接住碾碎的糧食碎末,並要及時將這些碎末收起來,用籮子篩下麵粉,將篩去的粗粒再次放到磨盤上碾磨,直至剩下的全是麩皮。
上扇磨盤邊緣,鑿有兩個對稱的小孔,叫「磨耳朵」,用來穿繩固定磨棍,使用動力。傳統的拉磨動力主要是驢,為了防止偷吃磨台上的麵粉,往往要用一塊破布遮住驢馬的眼睛,這樣它們就會專心致志地拉磨了。那時,很多貧窮人家養不起驢馬,只好用人來推磨,那是一件非常艱辛的活,沉重的步伐佈滿磨道,換來生存的依靠和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