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清明習俗-「放風箏」|細說清明

 清明習俗-「放風箏」|細說清明

在中國古代,放風箏不僅是一項遊藝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晦氣、疾病都讓風箏帶走了。所以,別人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拾的,否則就會沾上晦氣。這種習俗,在中國民間又叫「斷鷂放災」。

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說,世界上第一個風箏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工匠魯班用木頭製作的,當時還有竹做的風箏。漢代出現紙制風箏,叫「紙鳶」。唐以後,風箏作為一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清代詩人高鼎曾這樣描繪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人們在紙鳶上加了一個竹笛,紙鳶飛上天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將紙鳶改稱「風箏」。當代中國最有名的風箏盛會是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自198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舉辦,濰坊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