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12.25 經歷朝代最多的官員--五代時期的馮道|中國之最

12.25 經歷朝代最多的官員--五代時期的馮道|中國之最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時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馮道生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權不斷更替,南方則分裂成幾個小國。馮道事奉過5朝10個皇帝。882年,馮道生於瀛州的景城,他自稱為長樂縣(今薊縣)世族馮氏的後人。馮道青年時孝順好學,性格節儉刻苦。

 

 

馮道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恆其業」的家庭。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後,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宦官張承業,當了巡官。後張承業把他推薦給晉王李存勗,被任命為河東節度掌書記。

 

 

後來李存勗滅後梁,建立後唐(923年),即任命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李存勗死後,李嗣源繼位(926年),是為後唐明宗,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後又升遷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也就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

 

 

後唐明宗過世之後,兒子李從厚繼位(933年)。四個月後,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起兵篡位。雖然說在紛亂的五代中,兵變造反早非奇事,但馮道卻在這次事件上,扮演了一個違反中國忠君思想的角色。當他知道李從珂造反,皇帝逃往石敬瑭的軍中,他第一個反應不是前去護駕皇帝,而是帶著文武百官迎接新的皇帝,於是李從珂得以順利登基,是為後唐末帝(934年)。

 

 

有違所料,李從珂並沒有重用馮道,而且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讓他到大荔去當節度使,後來又召他回朝,給他當了一個沒有實權的司空。不久後,石敬瑭藉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奪取了帝位,建立後晉(936年),馮道又恢復了宰相的官職,並且受命出使契丹,以表兩國友好。

 

 

相對於中原的紛亂,契丹顯得兵強馬壯,而後晉得以建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得到契丹的幫助。後晉必須依附在契丹之下才得以存活,因此馮道的出使成了一個向契丹示好的關鍵。在他從契丹回來之後,石敬瑭便把樞密使廢掉,併入中書省,於是軍政大權都集於馮道一人身上。

 

 

後晉的命運,就像五代中的任何一朝一樣都是短暫的。不久之後(946年),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率大軍南下,滅了後晉。馮道憑著他圓滑的處事態度,在和耶律德光會面之後,又當上了遼的太師。

 

 

遼在中原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太久,由於地區人民的反抗,使得遼於不久後即撤兵北還。趁此契機,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奪權稱帝,建立了後漢(947年),而為了拉攏前朝遺老,劉知遠封馮道為太師。就像五代常見的模式一樣,劉知遠的手下郭威後來起兵篡位,建立了後周(951年),同樣也封馮道為中書令。954年,馮道以七十三歲高齡過世,後周世宗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封瀛王,諡文懿。馮道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

 

 

932年,後唐下令編纂並初次刊印九經,這可能不是馮道的主意,而是由另一丞相李愚提出的。馮道雖身為丞相,卻往往避免在財政及軍事上作決定,不去過問,以免和當權者衝突。他忠於儒家思想,認為只要恢復傳統,不必有所革新,就可以解決國家問題。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