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軍事機械:弩|箭無不勝

古代軍事機械:弩|箭無不勝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弩的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為發矢之機,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當扭其弩鼻,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小者以手攀弦,其大者須用足踏。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根據考古發現,仰韶和龍山遺址中就有小型有孔的骨匕,極似現在仍在西南各少數民族中使用的木弩上的骨制懸刀。這樣,中國使用弩的歷史可能約在4500年前!

由於,弩是用腰身力量開弓,不但比僅用手臂開弓的弓力量大,更重要的是它使瞄準和開弓分為了兩個階段,使射手瞄準時不須全身用力,更能集中精力。後來弩上也裝有了類似現在準星尺規的原始瞄準裝置-望山,使弩的有效射程大大延伸,比弓遠了很多。

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於防禦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射擊。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此時強弩成了戰車的心腹大患,遠程打擊的強大殺傷力令戰車堅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強並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足夠輕巧的弩在簡化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優勢,於是出現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這可視為諸葛弩的前身。《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與弓箭相同,西漢對強弩的發展影響深遠。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370公斤,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有效射程超過500米,可惜由於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漢代以後就很少使用了。《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其理論之完善與弓相比也不多讓!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對抗魏國的強大騎兵,便製成了俗稱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時一種主將戰車,後代指將軍之意。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元戎最誘人之處在於機巧而非實用,雖曇花一現,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設計,卻成了被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古代傳奇。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為防禦草原部落的侵襲,終於南北朝時製造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這種弩戰國亦出現過,當時稱為『連弩』,應是取多張弩聯合一體之意,可惜後代一度失傳。此時的床弩用多頭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於戰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並且可以在弦上綁著一個能裝數十支箭的鐵兜子,使弩能一次射出幾十支,威力驚人!賦予床弩以機動性的是唐代,用牛牽拉的車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靈活性和生存機會,更錦上添花的將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車弩裝置1張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個發射槽,最遠射程超過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長,主要用於攻守城時撞毀樓臺、攻城器、城牆等,其宋代極者的最遠射程超過1。5公裡,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宋代最猛的床弩最遠射程1。5公里。是古代射程最遠的冷兵器。檀州之役,北宋軍隊曾用這種弩射殺遼國前敵指揮,征服南唐時,洞穿戰象象腑。擊潰南唐象陣。但這種須畜力或數十人使用的弩射速太慢,也太笨重,宋代以後就很少再被使用了!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張弩,採用三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可至370米,《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床弩則從兩弩至四弩,從小型至巨型,種類繁多,兩床和三床弓還能在弦上綁一個裝有數十支普通箭的鐵兜子,使床弩擁有了更大的殺傷能力。南宋初年,宋軍和金軍鐵騎大戰於和尚原,他們以「分番迭射」的戰術就是3人一組,一人張弓,一人搭箭,一人發射,大大提高了設計的頻率。不可一世的金軍鐵騎死傷無數,大敗!充分顯示步兵只要使用好弩,是可以有效對抗鐵騎集團的。至善於騎射的元朝,因其本身以騎兵為主,弩的價值不大,竟乾淨俐落地手起刀落,將弩留在了前朝,於是弩從宋代的極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極衰。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