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射者,仁之道也|箭無不勝

射者,仁之道也|箭無不勝

雖然中國的教育始於原始社會末期,但它自初始階段起就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射箭被當做主要的教育內容來加以傳授。無論在夏商周的「庠序之教」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六藝之教」,射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后羿為傳說中原始末期的東夷首領,他自己不但有高超的射技,而且還總結了一套教授射技的方法。

古代中國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戒」之說。據各類古籍記載,在祀與戒當中,均有射箭的內容。射箭必須經過專門的學習、訓練才能掌握。這就是為什麼進入戰時期以後的「六藝之教」中仍有射的內容。但在射箭的教育和訓練當中,教育者歷來強調的不只是學習技術,更側重的是通過學習射箭對受教育者進行的禮儀教化功能。習射者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遵循禮制,要把儀禮、技藝、修身、益智、育德緊密結合於習射當中,做到「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要接受「射者,仁之道也。……已正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已者,反求諸已而已矣」的指導思想。孔夫子「六藝之教」中的射有5種涵意,其中「白矢、參連、剡注、襄尺」為射技要求,第5種為「井儀」,它特別強調的是為臣子的在與君方習射時要在君主後面,不能踰越君臣的等級差別。同樣御亦有5種涵意,其中「逐禽左」是要求習駕者要掌握駕車追趕野獸時始終置身君王或官長的左側,因為中國古代禮法以右為上,在下者是不能僭越於在上者之右的,這就處處體現著習射者應循禮而行指導思想。

清朝教育家顏元在其《朱子語類評》中說:「禮、樂、射、御之學,使人健筋骨,和氣血,調人性情,長人信義」。概括總結了「六藝」對古代受教育者的綜合作用。至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儒家教育一直把習射做為一種對受教育者實施德、智、體及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訓練的教育手段的原因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