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青銅器的全盛時期,無論是食器、炊器、樂器或兵器,在製作技術及藝術價值上均達到很高的水平。青銅器古時被稱為「吉金」,因為金色才是它的原色,「青銅」只是現代人對它的稱呼。青銅器主要是由紅銅與錫混合而成的合金,在傳世的過程中,其表面發生了複雜的化學變化,包括氧化作用以及被酸、鹼侵蝕,才會出現青綠色的薄膜,又有「紅斑綠鏽」的叫法。
青銅器表面通常會出現銅綠色薄膜,那麼戰國時代鑄造的越王勾踐劍為何就能歷經千年而不鏽,當中隱藏着什麼秘密?
越王勾踐劍是在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屬青銅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劍身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8 個鳥篆銘文,重875克,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面仍清晰可見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位置正反分別鑲有藍色琉璃以及綠松石。春秋戰國時的工藝能造出此劍當然令人驚嘆,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歷經二千年,越王勾踐劍竟然沒有生鏽,仍然鋒利無比。
就住此點,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終於揭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秘密。原來劍的表面被鍍上了一層熔點達1900℃的金屬—鉻,這種金屬極其罕有,並且耐腐蝕,但現代人真正應用也要等到二十世紀。千年不鏽之謎雖然被解開,但對於春秋戰國時何以能掌握如此高超的鑄劍技術,就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9月25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