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現存世界最早雕版書《金剛經》

現存世界最早雕版書《金剛經》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

這行字印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的卷尾。咸通九年,是唐懿宗的年號,日期是公元868年5月11日。

這卷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水墨紙本,用六張紙接合而成,寬27.6 厘米,總長499.5 厘米。雖然經歷千年,紙張和墨色仍然保存良好,它對了解唐末科技發展、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線索,而它輾轉由中國被運送到英國又有一段傳奇的故事。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

清朝末年,有一名住在敦煌莫高窟叫王圓籙(1849-1931年)的道士,為了保存和清掃洞窟,四處籌錢,1900年6月22日,他和助手在現在編號第16號洞窟內發現密封的「藏經洞」(現在編號第17窟,是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裡面藏了很多儒釋道經典、文書、紙畫、絹畫等。

後來經學者整理後,發現藏經洞內藏有五萬件文物,時間涵蓋十六國至北宋,即4世紀到11世紀,換言之,大概在絲綢之路不再暢通後,藏經洞被人密封起來,經歷了1000年再次重見天日。

王道士向地方官員報備後,官員只叫他將藏經洞暫時封起來,沒有處理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王道士起初不懂這批文物的價值,便將一些經卷賣給附近居民作為符咒,燒成灰服用治病,隨後引起西方探險家的注意。1907年5月,英國籍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Aurel Stein)向王道士購買了部分文物,共29箱,包括上文提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軸。這些文物現藏大英博物館。

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Eugene Pelliot)向王道士購買文物,大部分運往法國,小部分則帶到北京向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請教,震驚中國學界,所以1910年清政府才趕緊將文物從敦煌運到北京。但王道士私自藏了部分,又把它們出售給日本大谷探險隊成員(1912年)和俄國考古學會會長(1914年)。

二、四川自唐末是全國造紙印刷中心

那麼,唐朝末年印刷的佛經為何出現在莫高窟?顯然這卷《金剛經》不是在莫高窟當地印刷的。首先,這卷《金剛經》是唐末一位叫王玠的佛教徒孝子,為父母布施積福,命人印刷的。從書的質量判斷,當時的造紙、雕版和印刷技術已經非常高超,也就是說,這些科技發展是在中唐時期逐漸發展出來的。

那麼究竟書在哪裡印刷的呢?王玠印刷《金剛經》之後15年,在唐中和三年(883年),有文獻記錄一位叫柳玭(?-895年)的唐朝官員,他剛巧也是一名藏書家,因為黃巢之亂,於881年隨唐僖宗逃亡至四川成都,在那裡的書肆發現有雕版印刷的書。《宋·國史志》也稱:「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術數、字書、小學。」

可以推斷,四川成都在唐末起是全國造紙印刷中心,也造就了當地蓬勃的印刷業和出版業。雕版印刷的出現,意味著可以以較低成本,大量複印教材和佛經,對普及教育和傳播佛教有所貢獻。後來,北宋發行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俚語,意思是「雙面印刷」),也是在四川印製的。

所以,現在可以推斷,王玠應該是在四川印刷《金剛經》的。後來因為某些原因,《金剛經》經過蜀道和河西走廊,最後被帶到敦煌,藏於「藏經洞」千年。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5月11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