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寒食節知多少

寒食節知多少

寒食節,又稱「冷節」、「禁煙節」、「百五節」,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還早)。

寒食節歷史悠久,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定在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在清明節的前一兩日。起初,寒食節的習俗只是禁煙火、支持冷食,後來受到清明節的影響,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蹴鞠、鬥雞等民俗活動內容。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詩,就詳細地闡述了寒食節的由來。到底晉文公與臣子介子推有什麼淵源呢?

春秋時期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去世之後,國內皇子大夫爭權奪勢,國內亂作一團。公子重耳因勢單力薄,被趕出晉國,四處流亡。重耳在流亡期間不僅挨餓受凍,而且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地跟隨重耳,始終不離不棄。

有一年,重耳一行人流亡衛國,重耳饑餓難耐,忠臣便從山中採了一些野菜熬煮。因為野菜味道苦澀難以下咽,重耳實在吃不下。介子推知道後,便一個人躲起來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同野菜一起熬煮,給重耳吃。重耳心滿意足地吃飽後,才想起來問大臣肉從哪裡來的。一個大臣支支吾吾地將實情告訴了重耳,重耳感動得淚如雨下。

在外風餐露宿地流亡了十九年,後來重耳重回晉國登基為王。他始終不忘介子推「割股餵食」之恩,便想重用介子推。豈料介子推鐵了心要和自己的母親隱居在綿山之上。晉文公強求,介子推不從,和母親抱著樹被燒死在山上。晉文公悲痛萬分,於是,下令民間在介子推死的這一天禁火,吃寒食,以此來表達哀思。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寒食宴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

「復原版」的寒食宴冷菜為主,以一碗寒食粥「主打」,所用的食材,也是清明前的「時令」,而且大多產自太湖流域,諸如香椿、枸杞頭、春筍以及吳江特產的大頭菜銀魚乾、菜花香干春餅等。

隨着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漸漸融入清明節,也因為寒食節,清明從一個節氣演變成了一個廣受關注的傳統節日。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4月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