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發展下的中國元素

柬埔寨發展下的中國元素

在這次七日六夜的中柬之旅,我們的足跡踏遍順徳、暹粒、金邊三地,涵括了不同層面,有工商團體的塑製企業、製衣企業,也有歷史建築如吳哥窟和金邊皇宮,也有不同的學校,甚至能參觀政商機關如中國大使館。在實地考察後,我們從中看到柬埔寨發展下的中國元素。

踏進吳哥窟這個高棉王國的歷史遺跡,多層古樸的石壇構成一座座的廟宇,配合迴廊上的石雕,透露莊嚴的歷史感。走近細看,階級上的浮雕描繪着古舊的文字、符咒,亦有描繪着高棉人的勞動畫面,耳垂穿洞的高棉人拿着簡易的鐮刀,再走兩步,看見他拿着飽滿的禾穗和蓄鬍盤髮的人在交易麻布。聽導遊細説,這些盤髮的就是來自中原的古中國人,很久以前已和柬埔寨經商,在元朝的真臘風土記有文獻記載。

與當地導遊交談時,他曾說過一句話,「我們害怕其他人的到來,同時卻深知自己不能沒有他們。」導遊作為柬埔寨人,害怕他人的到來會打破他們原來的生活,有着對陌生的害怕是正常,但生計上又正正依賴中國旅客。語氣中的無可奈何彷佛訴說他明白到即使中國或者來自各地的旅客來到柬埔寨對他們有莫大的好處,但是對當地人來說,卻有點對接受改變的猶豫。然而我相信隨着了解、交流,大家都會明白到這是一種雙贏的關係。

在暹粒的時候,我們難得地參觀兩間學校──祿山華僑學校和端華學校,這是全靠大會才能安排到的交流機會。而這兩間學校都是以學習華文為主。祿山華僑學校中課室都沒有安裝冷氣。儘管他們有不同年齡的人在同一班,但是他們相處還是很融洽。那邊天氣十分炎熱,踏入細小而又焗促的課室,看着密密麻麻的人頭,我不自覺想起香港的學校生活。當汗水從他們的頸邊流過,他們只能拿着小電風扇在吹。儘管他們那邊教學配置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的學生、老師都不受影響,不抱怨,專注、熱心於教和學。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地學生對學習的一種態度與熱誠。他們對內地的一切都很有興趣。學校有來自內地的老師,使用的是內地課本,但這還是滿足不了他們的好奇心。端華學校上午班同學會特意留校至下午,這竟是為了可以跟下午校的華人班接觸。到端華學校參觀,印象最深刻是與學校的同學共同上的一堂課,從課堂的遊戲中,我們看到同學的普通話非常標準流利,中文語文水平很好,他們背起中國詩詞亦琅琅上口。到課堂結束後,大家都紛紛向我們取微信聯絡,他們非常希望和中國人做朋友。

由市中心出發去到祿山華僑學校,車程大約需要3小時。我們一下車便看見學生列隊熱情歡迎我們。我們與當地的幾位女生談天,其中一位女生我們對她印象非常深刻。原因是她總是很興奮問我們如何能夠加強自己中文能力,看甚麼書、電影可以學好中文。原來她家境貧窮,希望能夠學好普通話,將來可以到中國讀大學。她很希望能夠當上中國大使館的翻譯員,那麼家人就會以她為榮,亦能改善她的家境。她的岀身沒減弱她那份自信,雙目透着對目標的一團火。這令我們很驚訝,原來學中文能為孩子帶來希望。兩間學校地段雖不同,但對學習和中國的興趣、熱情卻也無異。

參觀當地華人創辦的製衣廠也令我們大開眼界,當中很多細緻處反映到華人的生活智慧。其中,他們管理方法比較特別,他會用不同顏色的頭巾,分辨出不同工人負責的工序。在西方流水式生產上加了小細節,為的是配合國情。當地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以制服形式劃分了崗位和工序,整齊劃一又帶來紀律,表現了華人管理哲學。而廠方安裝的巨大水簾也是一個亮點。水簾的作用是把外面的空氣吸進來,在熱空氣經過水簾時,將其降溫。中國企業到柬埔寨發展面對電力供應不穩。橘逾淮為枳,華商因地制宜,不將中國的一套硬搬至此。相較冷氣機,這種方法不只節約電力,而且效能也不相伯仲。

意想不到是當地雖然落後,但也有完善法制保護勞工權益,比方說工人每天工作最多12小時,即使是自願性加班也不能超過這時數,負責人更說柬埔寨工人較中國工人有生活追求。而工廠也有完善的獎勵機制配合──按照工人能力,訂定目標額度,超額完成有獎金分成。天道酬勤,柬埔寨工人的努力,配合管理層的目光,令工廠業績蒸蒸日上。

回到香港,收到多個來自柬埔寨學生的微信,內容是感謝我們這幾天的交流,還有進一步對中國文化與升學的了解。我彷彿看見他們真誠的笑容,透過中文,我知道交流會令雙方加深了解和互信,交流才得以延續下去。希望日後再到當地,看見柬埔寨在中國幫忙下建設得更美好。

蕭穎恩同學&馬家慧老師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