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戊戍維新反思改革的成功關鍵》

《從戊戍維新反思改革的成功關鍵》

2018年,正值是戊戍維新的120週年,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政治改革,可是卻在短短103天後以失敗告終。唐玄宗曾說過:「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就好像一面鏡子,是經驗、教訓、借鑑,是過去的沉澱,是未來的導向,借古鑒今能夠讓人檢視以往過失並加以改善,因此我將會從晚清維新運動的經驗,反思變法成功的關鍵要素。

首先,一場成功的變法必須得到最高實權領導者的絕對支持和一衆有見識的知識分子輔助,才能達到至上而下的全國改革。在戊戌變法中,維新派依靠光緒皇帝的勢力推行改革,可是光緒帝雖然貴爲一國之君,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上,但以慈禧爲首的滿洲守舊派如榮祿等,盲目守舊,害怕變法將會削弱他們的固有利益,因此極力反對,處處加以阻撓,最終導致維新運動的失敗。另外,維新派的官員品位不高,在朝中的影響力有限,且歷練欠奉,康有爲和梁啓超等人是既不知兵也不諳官場之道的文人,令維新運動難以成功。由此可見,改革者須有鞏固的權力才能令變革得以成功。

其次,變法必須循序漸進。維新運動「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維新派主張“速變和全變”的急進變革,新政推行太急,缺乏周詳計劃,在103日期間頒布了改革詔令一百一十多條,涵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多個層面,令官員目不暇接,新政陷於混亂。因此,維新運動的經驗帶出了 “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變革成功的關鍵是要有規劃,從最基本和容易達成共識的地方入手,分開落實,令官員易於執行,百姓亦能更容易接受。

另外,變法必須顧及社會大部分階層的利益,才能得到廣泛的支持及成功。戊戌變法的新政內容欠缺周詳,影響了各階層利益,例如廢八股文堵塞了知識分子的進身之階,裁減綠營兵令幾十萬士兵面臨失業,而裁撤重疊的衙門更是損害了部分滿洲貴族的利益,導致「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新政招惹了朝臣,軍人和百姓的反感,因此未能得廣泛支持。由此可見,變法的成功關鍵是必須符合民情,在推行政令的期間,需要保障大衆的利益。

雖然不少人覺得戊戌變法只推行了103日,成果有限,但我認爲變革是探索歷煉的過程,戊戌變法並不能單單以失敗二字來定義,它在歷史長流中的意義是廣泛而深遠的。戊戌變法的經驗令國人明白清廷的腐敗無能,紛紛加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促進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它亦推動了中國的思想及文化的解放,開啓新文化運動的先河,而戊戌六君子救急圖存的愛國精神至今仍然激勵着每個中國人,所以說:歷史就像一條鐵鏈,環環相扣,缺了其中的一環,整個鏈條就散了,又想一塊塊奠基石,沒有這些奠基石,萬象高樓亦不能建成。

今次的京津之行,不僅令我對這段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讓我堅定了將來在文化管理和中史研究方面發展的目標。最後,在此感謝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給予我曠闊眼界的機會,還有郭媛平女士慷慨資助本團學生參與這次的京津交流團,亦感謝丁新豹博士、何漢權會長和賈立軍先生在旅程中詳細的講解,豐富了我們的歷史知識。

黎穎淇  真光女書院  

Image